第四十二章 三宝具足[第1页/共5页]
一个新戒沙弥俄然问道:“师父,佛法到底应当如何去学?我如何才气够做到一心稳定,克服火神和死屋呢?”
“这就是了,”玄奘道,“你所问的这些都是修行的体例,不是修行的原则。我们底子没有需求在这些题目上困扰。修行的原则是‘以戒为师’,只要掌控住这一条,你总有一天能够成绩。而如果你健忘了这条原则,却过于存眷那些细枝末节,就如同忽视了你要行进的方向,很难真正达到目标地。”
禅房内一片沉寂。
“摩咄就晓得吹牛,”道通嘟囔道,“那两个手力还能够,但他们也不如大师兄,他们不会工夫。”
玄奘道:“《大智度论》中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可骇中,戒为保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舟船。’是故,戒体清净,妄心不起,狂心息处,天然得定。对于比丘而言,身戒较易,心戒尤难。须知身由心动而有造作;心由身作而生含混。是以,戒身尤先戒心,心净则体安,心宁意自定。”
“道通,我问你,你被强盗用刀砍伤了,然后你给伤口涂了药,又用布巾当真地包扎好,是因为你爱好这个伤口吗?”
玄奘看着这个弟子,竟将话题岔开了:“道诚,自打你在高昌剃度削发,跟从为师上路以来,至今也一年不足了。这一起之上,多亏你庇护,为师真是感激不尽。”
关上门,回到道诚面前坐下,玄奘轻叹一声,缓缓说道:“受具足戒,严格地说,要颠末三师七证,可惜这里只要为师一小我……幸亏,戒律最首要的是内心的受持,至于外缘,倒不必过分固执。这段日子都是你的受戒期,为师先将戒律教给你,至于‘五篇七聚’之类,则需求你破钞多年时候渐渐研读。”
“但是如果没有了这付臭皮郛,你拿甚么学道呢?”玄奘问。
求度者顺次走上戒坛,玄奘从漆盘上拿起剃刀,替他们一一撤除三千烦恼丝。他的行动谙练而又寂静,他的目光崇高而又疏离,每小我心中都不由得生收回无穷的暖和缓慈悲。
“但是弟子弃道行商,实在是罪孽深重,只怕今后也很难找到真正的欢愉了。”
“你们不必担忧为师,”玄奘道,“为师从长安解缆,曾孤身独行万余里,穿越戈壁达到西域,不也没事吗?何况现在另有摩咄他们伴随,你们又有甚么不能放心的呢?”
玄奘道:“这个题目佛陀早在典范中就为我们指出来了,《楞严经》中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学习佛法的原则很简朴,就是‘戒、定、慧’这三个字,‘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心为戒,不犯恶业,这是戒律,有了戒律就会出世禅定,由禅定便能够产生聪明。”
实在,如果单单只是度僧,传沙弥戒,当然需求一定时候的筹办,却也用不着七七四十九天。玄奘之以是跟国王说,需求那么长时候,美满是因为道诚——劫布迦那寺一下子多了上百名沙弥,没有一个受了大戒的比丘在此方丈是不可的。而具足戒不比沙弥戒,一定时候的戒期必必要包管。
“当然能够,”玄奘道,“人以亲缘为爱,爱便为捆扎之本;若以法缘为亲,则现无我大慈。对于你来讲,朵耶既是亲缘,又是法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