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心如蛇蝎》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86章[第2页/共3页]

太后和徐九英上马入城。一起上,两人都在细心扣问梁州环境,姚潜也一一作答。

这倒是姚潜不便插口的事,只能保持沉默。

“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太后道,“何况天子这么小,你我又是两个妇人,他们借端推托也在道理当中。”

太后说:“这天然有原因。元德二十年的时候,魏博、成德兵变,昭义、泾原都曾出兵平叛,立过一些功绩。两镇节度使自发得劳苦功高,就向先帝请封。但是先帝不肯再有藩镇步河朔三镇后尘,给他们的封赏并不丰富。想必这些年他们一向挟恨在心,此次才会起兵附逆。”

永庆三年蒲月。

太后看向姚潜。

姚潜面露忧色,稍后却又有些顾虑:“调兵之事,陈中尉可有贰言?”

“既然东平能向回纥借兵,”徐九英又问,“我们为甚么不能向南蛮借?”

徐九英快言快语:“都这类时候了,他能说甚么?”

唇枪舌剑的同时,兵事上两边也未曾放松。夏季时还只是零散交兵,范围也都不到。但是比及开春,战事便蓦地狠恶起来。两边的伤亡数字也成倍增加。跟着兵力的减少,两边都主动争夺藩镇出兵支撑。但是不管两边如何游说,多数藩镇却还是抱持谨慎张望的态度。

太后白了她一眼,也说:“中尉是晓得轻重的人,都使不必担忧。”

内战伊始,太后就以先帝遗诏的名义,公布了一道勤王令。诏令以先帝的口气夸大了幼帝的正统职位,并且宣称任何勇于质疑幼主法统的人,天下可共击之。

对于天子一方来讲,好动静是多数人都承认幼帝的法统,坏动静则是诸镇对太后、太妃等人的才气持思疑态度。须知向来权力之争,起决定感化的并不是法理,而是气力。天子虽是正统,可年纪毕竟还小,没法承担治国重担。东平王倒是已经成年,并且素有霸术,兵力上也略占上风。这场皇族之争的胜负还很难料,如果现在不谨慎站错态度,将来恐怕难逃清理。是以即便承认天子血脉,真正明白出兵支撑天子的也只要东川、荆南等镇。东平王却胜利说动了昭义、泾原、淮西这三个强藩。

在城内府衙坐下后,太后才叹道:“东平王对梁州志在必得。看来就算加上这一万兵马,环境也并不悲观。”

“这些人半点忙都帮不上,你又何必这么客气?”忍耐到送走了最后一名藩使,徐太妃终究忍不住开口抱怨。

姚潜愣了一下,随即赞成道:“臣分开时太妃才刚学骑马,现在已能长途跋涉,进步公然不小。”

但是过了十余日了,救兵仍不见踪迹。目睹敌军逼近治所南郑,成都却还没有任何动静,姚潜急得嘴上都生出了燎泡。如果再没有救兵,梁州就真守不住了。

东平王方面当然也不甘逞强,直接将之斥为伪诏。同时他还多番质疑太后的在朝才气:轻启战端、信誉寺人、危急时候竟然丢弃京师百姓逃生。不过韦裕早有筹办,在坊间大肆鼓吹西川的战果。官方早就传说西疆的战事是在太后和太妃大力支撑下停止的,只是之前这些说法都是做为妇人不宜在朝的证据鼓吹。可在西川胜利光复维州并击退了戎人打击的现在,意味便大为分歧:由妇人无知变成了太后、太妃力排众议,光复失土。基调定下,东平王的进犯结果便大为减弱。接着韦裕、赵伯阳等人又指责东平王包藏祸心,图谋不轨,才使得太后、太妃不得不带着天子离京暂避。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