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大唐》出版[第1页/共3页]
也就是说一册书,港台两地同步发行的话,就能够大赚三十万以上的稿费。
“老弟,小小年纪就这么没有豪情。才不过是5万本罢了,当初金庸大侠最红的时候,能在香港卖十多万本,乃至是二十万本!”黄玉郎笑道,“我的《龙虎门》当初只能卖7000册,现在也是能够卖出10万册的!更何况你的《大唐》,从一开端着名度和口碑就远远超越了《龙虎门》!”
因为此时《大唐双龙传》颠末端《明报》、《武侠与汗青》杂志连载两个多月,获得了遍及的口碑。
卖5万本,那就足以分红15万港元。如果能在卖10万本,那一册小说的稿酬,就足以抵得上此时一部票房百万的电影收益了!
当然了,临时而言,本地市场是别想了!
漫步、如同上班普通,按期向明报报业公司寄稿子。
不过,仍然有一些读者,因为错过了前期连载的剧情,火急想要重新开端浏览。
而真正与金庸耐久合作的是燕京三联出版社,90年代三联出版社与金庸默契或者长达20年。乃至于“三联版”的金庸小说,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版本。
在1984年11月,跟着金庸的《书剑恩仇录》由科学提高出版社初次在本地出版,不久后,每套仅售几毛钱的《书剑恩仇录》大卖百万多本,今后掀起了金庸武侠小说在本地的发卖狂潮。天下起码稀有十家出版社争相出版金庸小说,当时,金庸小说光是《射雕豪杰传》就有七个分歧版本。
而《大唐》如果全数出版完成,那但是整整63卷啊!――两千多万的稿费啊!
张少杰揉着酸麻的手腕,看着这几个月用笔过分,手指间摩出几颗水泡,不由点头,自嘲道:“这年初,哪怕是誊写别人的稿子,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而张少杰上辈子,所见地到的多是将来极度冷落的传统出版市场――2010年期间的小说类实体书出版市场大幅度萎缩,香港根基上卖不出几本原创的中文小说作品。台湾市场能够卖3000本的武侠、玄幻类连载小说就算是大红大紫作品。本地最红的小说作者,在2000年之前能够卖出超越百万册图书,但是到了2010年以后,金字塔顶端的小说作者,在13亿人丁的大市场,一年也只能卖出30万本。
说到底,黄玉郎是一名极度家长制的老板,公司办理轨制,极其传统――靠着师徒干系,以及各种各种陈腐的行规,来维系公司。
而为了配上其“大帝”的头衔,公司中浩繁的画家被冠以“三剑侠、四大师将、御林军”等等称呼。
张少杰奇特道:“何喜之有?”
破钞4个小时,三万字的《大唐双龙传》稿子又誊写结束。
对于明报的稿酬,张少杰晓得,已经没有晋升空间了。
《武侠与汗青》每周连载2万多字的稿子,如果要连载完成《大唐双龙传》起码需求4年多时候。
就听到祁文杰笑着对他说道:“张兄弟来的正巧啊,师父正在办公室等你呢!”
此时台湾的武侠小说市场,比香港的市场更广漠一些,香港如果能卖5万本的话,台湾绝对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不过,金庸在报纸上谈到80年代小说出版状况:“1994年之前在本地获得正式受权的只要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家,其他都是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