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第1页/共4页]
存亡不二,二者是一体的,佛教大乘八宗之祖龙树菩萨以中观学闻名,龙树菩萨所著中论里开篇做八不偈,内里这么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里所说的八不中道,就在以一种特别的体例直指其空性,也就是其存亡不二的阿谁别。
之前说了黄老道的用,这里就来讲说老庄对待的存亡之体。
玄门普通以为,有三祖,黄帝为鼻祖,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是道祖,天师张道陵是教祖。
庄子大宗师里也说朝彻“三今后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既然是窜改的,那么又何必好生而恶死呢?就仿佛你看到一个向左摆脑袋的金狮子,一个向右摆脑袋的金狮子,两个都是金狮子,模样不一样,但是为甚么你喜好这一个而讨厌另一个呢?
实在对于重视自我的摆脱,还是要济世救民,这个话题非常的大,之前看到有吧友说天道就是无情的,以为道家就是说不该作为,实在这是不精确的观点,借用佛家一个名词来讲叫做顽空,是对有为的一种错解。
《黄帝四经》里在经法一章中有说:“阳窃者疾,阴窃者几(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谓)五逆,五逆皆成,□□□□,□地之刚,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谓)过极恰当。”
至于天道或者统治者对待群众,道家以为的态度,应当是:“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黄帝四经自汉今后,就失传了,在道家学说经史一块一向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直到近代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四经,才让其重见天日,也能够比较明白的确认其应当是战国期间的作品,也能够说是黄老一派的代表作。
以为黄帝在崆峒问道广成子,后在首阳山炼铜铸轩辕剑,和太清九鼎神丹,乘龙而飞升得道,以是以为黄帝为玄门开端,黄老一派特别引述黄老,但是就汗青学来讲,真正道家的开端应当是从老子开端。
这里讲的见独,独是无二之意,也能够说是见到道体,也就是说持续往里深切,存亡本身也是一种相,也是一种用,以是存亡之变是一种天道之常。
品德经里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觉得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觉得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觉得利,无之觉得用。
有与无都是相对的,道家所说的有为是超出无与有之上的,也就是说说天道无情不在乎众生生命的,实际上是落于了与有相对的无。并非超脱,如果自发得超脱,那就是断灭。
再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存亡是一体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但是狭义上的人的存亡,而是更广义的就在这个刹时,人的动机,时候的窜改就在生,就在死,当代说的量子化,粒子的窜改,几近是俄然的,生的同时就在死,反之死的同时也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