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太上玉清[第1页/共3页]
无行于老婆,失礼于舅姑。骄易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疼。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打胎,行多隐僻。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暴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
《太上感到篇》最后只在官方传播,南宋时始获官方正视,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它不再范围于虚无的说教,而是建立了实际的封建伦理原则,无益于标准人们的言行,特别是有助于包管国度、社会、家庭的松散次序,故而博得历代统治者的正视。同时,那些诚恳修道者也推许它,因为它分歧于一味要求人们凝神思道,清心静虑的心灵修炼术,而是详细、实际地提出了积德得道的体例,这使得世俗玄门从精力玄门平分离出来,满足了人们巴望通过实际的糊口体例也能达到得道成仙的人生境地的欲望。
秽食餧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称小升。以伪杂真,采纳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反面婉。反面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视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见善不为。自罪引他,梗阻方术。讪谤圣贤,侵凌品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胜利。危人自安,减人自益。
《太上感到篇》当然也谈长生求仙,然绝口不提修炼、服食、导引、符箓,而只言:“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稀有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11“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12固然早在《承平经》就以为,六合之间,寿最为善,积善性善乃长命升天的要道。也固然积善成仙说是先由西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提出进而被《太上感到篇》所接收的,但积善成仙的修道法门倒是跟着《太上感到篇》的问世与风行,才逐步受人们正视并践行的。
纵观宋之前的修仙法门大抵有以下景象:先秦期间首要以“养神”、“佩服”、“炼气”、“饵药”、“祀祷”体例求“成仙而登仙”。至秦始皇及汉武帝,人们既贵长生不死药,亦重坛场祷祀。厥后《承平经》首要推介守一存神法门。东汉张陵五斗米道正视符箓咒语。东晋《上清经》则重存守人身三丹田之三一,及存守脑部九宫之“雄一”、“雌一”。先秦至唐,人们多正视外丹,即以矿物、植物等为质料,炼化成上、中、下三种药物(多以黄白为大药),欲借外在药物来窜改本身材质,去除肉质凡胎而达长生、成仙。但因服食外丹有较大副感化,唐末人们改而修炼内丹。内丹即用导引吐纳、避谷食气等体例,以人身上、中、下丹田为鼎炉,炼化后天的精、气、神,使其转与天赋的元精、元气、元神合为一体,以求长生、升仙。
决水放火,以害民居。混乱范围,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贫民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故。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气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徒弟,冲突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奖惩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打单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