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限制党项(2)[第1页/共2页]
郭荣皱着眉头想了想,王朴的话有事理是有事理,但是,如果不实施府兵制,那么就要有常备军队了,那对于国度的财务来讲,恐怕压力就大了。以关中(五代时的陕西植被还是很好的,青山绿水,气候适合,不像现在的黄土高原)来养天下,进而争霸天下,恐怕难度会很大。在中原兵戈,说到底,还不就是打钱、打人丁嘛。现在南边的人丁已经很多于北方了,并且南边还不像北方常常生战乱,经济根本要好一些,这么大的经济压力,恐怕不是关中一地能够接受的了得啊。郭荣说道:“王先生,如果不实施府兵制,这那么多的青丁壮劳力,全数种地,是不是过分于华侈了啊。再说,只靠关中戍守或许还能够,要争霸天下,恐怕就不可了啊。”
“到那里?”郭荣愣了,哪些处所不能说瘠薄,但是,自中唐以来,国事日衰,那些处所不但有汉族的百姓,并且还迁徙很多外族的百姓,比如党项的野鸡部落、杀牛部落等,迁徙到那边去。。。郭荣眼睛一转,他明白了王朴的意义,与其被动的戍守,强化中心,倒不如强化边陲,让仇敌不敢入侵。
“王爷,鄙人的意义是把这些人一部分留在永兴,一部分迁徙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延州(延安四周)去。”
这一百多年的藩镇汗青,到了五代的时候,已经引发中心政权的存眷。中心成心识的减弱藩镇的权力,再加上中原战乱频繁,很多强有力的节度使们都在战乱中烟消云散,尘归尘、土归土了,中心垂垂的抓到了人事权。在五代期间,中心对于藩镇的首要体例有四个:分离、调任、滞留、平叛。分离的意义是,把节度使的辖地给缩小,畴昔一个节度使的地盘,现在把他分红五六个,权势天然就降落了;调任的意义就是,迅的变更节度使,让节度使在处所的时候大大的收缩,使节度使底子没有充足的时候在本地建立声望,比如郭威方才当上天子,就任命滑州节度使郭崇为宋州节度使,陈州节度使药元福为晋州节度使,相州节度使李筠为潞州节度使等;滞留的意义,则是指这小我有节度使头衔,但是却不到节度使驻地去理政,比如后周的曹英是曹州节度使,可因为他还担负着侍卫步军都批示使的职务,以是曹英只能是留在汴京,而不能去曹州。第三个就是平叛,调任令下达了,那人不平从,就快出兵,把他给灭了,比如慕容彦。
第23章 限定党项(2)
重组白衣军,究竟上是强干弱枝了。自从唐玄宗设立节度使的官衔以后,这藩镇就算正式登上了汗青的舞台,中唐、晚唐的汗青就是唐王朝当局与藩镇之间斗争的汗青,而五代史也是藩镇与中心的斗争史。节度使把握着藩镇的军权、政权、财权,三权于一体,权力极大。唐玄宗设立节度使,是为了对于边陲少数民族日趋猖獗的骚扰,让节度使有权力随时出兵打击入侵的仇敌。在打击仇敌入侵、扩大国土这方面,节度使是起过主动感化的。但是,唐玄宗最大的弊端在于,让少数人一人兼数职,比如安禄山,就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么一来,地盘扩大了、气力加强了,野心也就随之而来,跟着安禄山、史思明的接踵造反,唐王朝中心权力大大的减弱,让藩镇终究拿到了人事权,节度使的更替,有藩镇本身决定,而中心只能同意(不同意的话,藩镇要么背叛,要么就不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