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昔人黄鹤(二十二)[第1页/共3页]
偶然候,人的影象就是如许。明显是越熟谙的人和事,却在某种不关联的环境,俄然间想不起来了。
据传,东汉末年,董卓、李傕等反叛关中,匈奴趁机劫夺,蔡邕之女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塞外糊口十二年,孤苦无亲,唯有父亲手传的焦尾琴伴随摆布。
越想越感觉不爽,竟然涌起一股酸倒牙根的醋意:“不晓得千年前的我和月饼,有没有弄死阿谁送琴的小兔崽子。”
欲语泪先下,沙岸上消逝的浪花。
言罢,海燕摸着身边岩石如尖笋的凸起,逆时针扳动。石块摩擦的“咯吱”声响过,那块两米多宽的岩石竟然迟缓地分开,暴露一方色如乌金,外型古朴,琴尾焦糊的古琴。
“谁在绝壁沏一壶茶……”海燕清澈的嗓音极具穿透力,伴跟着曲调唱了起来。
纵是如此,焦尾琴仍然是繁华浪荡公子哥趋之若鹜之物,不吝令媛购得,赠与青楼名妓,只求鱼水之欢。
说这句话时,海燕仍然没有转头,只是痴痴盯着湖面,背影说不出的萧索孤单,竟有种诀别的意味。
海燕泪眼盈盈,纤纤玉指轻操琴身,和顺如慈母抚摩尚在襁褓的婴孩,近似吟唱地轻声哼着:“焦尾焦尾,一曲弹起,望断天涯,魂牵千年。小九啊,让我用你最爱好的琴,为你阿谁负心的情郎,弹奏你最喜好的曲子,好么?”
月色,更加昏黄和顺。月光似纱,悄悄覆盖着,从湖水里浮出,沾着剔透水珠,清丽脱俗的绝世容颜。
“叮……”海燕轻拨琴弦,空灵清澈的琴声,于空旷的深夜飘摇缭绕。似小溪潺潺,晶莹的水花缠绵顽石;又似空谷幽兰,芳香的花香眷恋天然。
我本想扣问几句,月饼悄悄按住我的肩膀,点头表示不要言语。
此等悲苦之琴,所奏音乐再多欢乐,也难掩乐声中的哀伤,无怪乎“闻之落泪,听之掩泣”。
凄绝美绝的哀怨女声,由湖心响彻。喷涌不息的水柱里,一丛湿漉漉的黑发,任由水波飘散于湖水。
我从未真正会面,却在一次次关于曾颠末往的传说中,不知不觉已经深爱的女孩——
我老脸一红,心说两个男人干系太好也不是甚么功德,完整没有奥妙可言,比肚子里的蛔虫还可骇。
海风一向眷恋着沙,你却错过我的韶华。
她日夜思乡,念及亡夫,将愁苦之情付与琴声,创作出《胡笳十八拍》。常常弹奏,情不自已,泪水滴于琴身,十指沾血,故焦尾琴身有近似于泪痕的斑点,更在乌黑中透出模糊赤色。
俄然,海燕停止歌颂,凝睇月湖,用心弹奏着副歌部分。
胡蝶还是狂恋着花,你却错过我的韶华。
坊间言传,当年奇装二人赠琴时,与此琴下了谩骂,方弹奏他们所传之曲才气破解。而南朝第一名妓,直至临终,也始终未曾将此曲传播于世,只是感喟苦笑:“很多事情,你们不懂。不是仆人寻琴,而是琴寻有缘才子。”
最远不过是朝霞,而你此生又在哪户人家。
谁,在惊骇。
我心头一震,若不是月饼拦着,早就大声扣问!
我饱含热泪的双眼,如月色般昏黄,恍惚又清楚地,看到了,她!
此琴为东汉乐工蔡邕所制,《后汉书·蔡邕传》记录:“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