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网络小说写作常识-工具(马)[第3页/共5页]
吕晓文吕晓文吕晓文8888888888888
这类调剂,便利了乘者的高低。鞍具普通为木制,也有效革制的。其上多饰铜泡,鎏金包边,初级的则镶嵌珠宝。鞍下垫鞍褥,也称“鞯”,多为毛毡制作,以防磨损马背。讲究的则用外相制作。鞍鞯下有障泥,是一种设于鞍鞯之下垂悬马腹两侧障尘挡泥用的马具。备好鞍具的马,如暂不乘骑,则在鞍上蒙盖一块丝绸缎,称“鞍袱”(也写作复),以避灰尘。唐朝称之为“帕”,“银鞍却覆香罗帕”(杜甫《骢马行》),即指鞍袱。胸带和鞧带都是牢固鞍具的革带。胸带也称攀胸,唐朝则称之为“钩臆带”。唐诗中“银收钩臆带,金卸络头羁”(白居易诗),即指此带。鞧带也可写作鞦带,自鞍后绕过马尾下兜过尻部,再保持在鞍上,以免鞍具前斜。除胸带和鞧带以外,腹带也是牢固鞍具的首要革带,它的产生期间较前两种要早,商周马车上已有,称为“”。自马鞍底下绕过马腹,两端卡扣在马鞍中部的两侧。如许,马鞍和马鞯被从马的胸、尻、腹三个部位引出的带子牢安稳定在马背上,以免向前、向后或向两侧偏斜。这类牢固鞍、鞯之法,至唐朝已成定制,后代均因循用,无大窜改。马镫能够说是马具中相称首要的一个部件。它是跟着高桥马鞍的呈现而产生的。在马无鞍具或只装配低矮的鞍垫时,骑手们上马都是一手抓缰,一手按住马背(或鞍垫),偏身跨腿跃上马背。西晋时,鞍桥变高,且直立,如许就使骑者上上马更加不便。普通如不踏踩垫物,是很难从地上奔腾上马的。因而一种供马队上马时蹬踏之用的马镫呈现。1976年GS武威南滩一座魏晋墓中,出土一件铁马镫(已残,形制不详),这是目前所知期间最早的马镫什物(期间为3世纪摆布)。(17)别的,长沙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出土的陶俑坐骑上也有镫(18),(图9)呈三角形,只在人上马的左边前鞍桥处系挂一只,而右边没有。垂系马镫的革带很短,只及人腿部的一半长,并且俑的脚并未踩在扣里,以是说,这**镫只是供乘者上上马时蹬踏之用,上马后便无用处了,可视为马镫的原始形状。但它的呈现仅仅供应了上上马之便,并未处理骑乘时的安稳题目,因马飞奔时产生的惯性,极易将骑者抛上马去。以是,前人在这类原始马镫的根本上,又制作出真正的马镫。北燕冯素弗墓(冯素弗死于415年)出土的两个三角形、木芯外裹鎏金铜片的马镫便是其代表物。(图10)(19)从单马镫到双马镫,即为我国当代马镫产生、生长和成熟的两个阶段。马镫的产生和利用,标记取骑乘用马具的完整,因此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军事上,使马队上上马敏捷,人骑在顿时不易坠地,节制战马也更自如,使庞大的战术行动和布阵的练习变得更轻易。在平常糊口中,使很多没有颠末正规练习的人也能很便利地上上马和把握马,乃至妇女也能稳骑顿时。骑马者的姿式也由以往的踞坐式改成挺身直腿。当时所谓“骑士之风”较之“乘车之容”更具风采和萧洒风雅。隋唐今后的马镫形制改进得更加合用,其镫柄变短,镫体上部呈圆弧形,踏脚处改成微有弧曲的宽平沿,便于乘者蹬踏。蹄铁为了不使马蹄受伤,汉朝曾利用过“革”,就是给马穿上皮制马鞋。但因行动不便,不久就被淘汰。唐朝今后有“踠促蹄高如踏铁”(杜甫《骢马行》)和“铁马”的描述,有人以为此即指蹄铁。但也有专家以为,这些只是诗歌中所用的比方,难以肯定。我国遍及采取蹄铁的时候,约莫不会早于元朝。(20)而正式笔墨记录则要到明朝。明《补充文献考·经籍志》说:畴昔没有蹄铁,用编葛护蹄,尹弼商东征建州时,为防冻伤马蹄,用铁片制成圆的马蹄形,分两股钉在马蹄上,蹄钉像莲子形,头尖尾大,每蹄8个,在冰上行走可防滑,今后今后,“有马者均用此”,一年四时不除。具装是防护战马的铁铠。汉朝即有皮制的“当胸”,三国今后开端呈现马铠。至南朝期间,“甲骑具装”的重装马队已成为马队军队的主力。“甲”是指骑士的铠甲、兜鍪。“具装”即马铠,包含护头的“面帘”、护颈的“鸡颈”、护胸的“当胸”、护体的“马身甲”、护尻的“搭后”等等,均为铁制,是以粗笨不堪,虽有护体之长但有负重之短,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