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第76章[第3页/共4页]
可布告上面的内容, 就有些出乎人料想了。
“是,小的这就去办。”
没见着那些大户们没发财之前不在乎名声,真正成了大户,反倒开端爱惜名声了,又是修桥又是铺路,偶尔有天灾还要施些米粥,就是为了博个名声。
第二天,县衙外的八字墙就换了布告。
因为不知大户家主详细姓名,薄春山特别体贴肠以‘家’代之,就时不时听闻有人说:“董家,十两……乔家,十两……马家,十两……”
“去,去给我补,如何也得比一个穷举人捐的多,捐个五百、一千两吧。算了,你还是联络马家乔家那几家,筹议筹议,看别家都筹算出多少,董家这比别家多就行了。”
他们筹议了一通,感觉起码得五百两起步,因为这事闹得大了,如果再捐少了,恐怕不会起任何感化,反而会惹来更狠恶的唾骂。
归正钱县令对薄春山是很对劲,因为他之前就猜想过,最大的难关就是缺银子,可你让他出银子也不成能。现在薄春山虽是获咎了一批大户,但把银子弄来了,让钱县令来看,这事就算成了。
“那马家家中良田千顷,可是我们县里驰名的大地主,传闻家里粮食吃不完,家里小妾抬了一个又一个,娶小老婆有钱,现在抗倭这么大的事,就没银子了?”
“你是猪脑筋?没听他打的是抗倭的灯号?钱县令这阵子又是表扬杀倭豪杰,又是组建民兵,是为了干甚么,你的猪脑筋就不会想想?他要做政绩,要做给上面看,能让这事办砸?你就算想不到,推了也行,拿十两是筹算打发叫花子了?”
至于获咎人?归正又不是他获咎的。
很多人都觉得薄春山募银就是为了另辟门路,以财帛动听,就为了把这民兵团组建起来,也免得县太爷刚对他有些正视,就把差事搞砸了。
顿时有人想起, 当初顾老爷落第后,处所县衙和府衙都有发下夸奖。这是为了鼓励治下百姓多读书、多刻苦,一旦考上功名,家人宗族都受益无穷,以是晓得的人很多。
动静也传到了郑主簿那。
这是布告上,那‘补助工食银、以及犒劳夸奖’起感化了?
现在恰是挽回各家名声的时候,必须出一个让那些布衣瞠目结舌的数字。
当然这也都是各家心照不宣的事,没见着董家给了十两打发人走,前面都跟着十两吗?
听完后,郑主簿道:“倒是个聪明人,只是这事办的不聪明,获咎的人太多。不过他既做了,那就做了,县太爷不发话,也没我们发话的余地,让人盯着他些,那么多募银在他手里,可千万莫挪为私用才好。”
毕竟抗倭事关己身――现在谁不晓得内里倭寇闹得凶?天然也怕倭寇闹到定波来,归正又不是本身出银子,是让大户们出银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了民兵,百姓也会受惠。
这个数量都是征得各家老爷同意后,才定下的。
又是说曲解,又是说自家老爷晓得后就把本身训了,本想来补上,没想到手里事多太忙迟延了。
壮班那边对付了事,上面征役征不到,多少人等着组建民兵这事熄火,当然也有很多人对准了薄春山的位置,只等他办砸事退位让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