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唐朝那些事儿》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109章【大周王朝】[第1页/共4页]

自柴荣攻入淮南后,南唐天子李璟便将保义节度使(空衔,此时保义兵属后周)陈承昭任命为濠、泗、楚、海四州都应援使,集结海军数万人,战船几百艘,集结在泗水东岸(详细在今安徽五凤县境内),筹算对濠州声援。

这一战,一向持续到天明,唐军大败,临阵被斩杀五千余人,另有两千余人被俘。陈承昭抵挡不住周军的狠恶守势,只好带着残部乘船沿河逃脱。柴荣攻破了唐军海军大营后,立即挥师东进,带领雄师直奔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扑去。

这两个兄弟都退了二线,李璟也受了感染,考虑再三,终究算是得出了一个还算比较明智的结论——干脆本身也退下来算了。

但是如果回绝这一要求,那就必须将这一战果断地打下去。直到将南唐完整毁灭为止。那么这就意味着,周军在厥后相称长的一段时候内。都要远涉长江南岸,在江河纵横的江南大地上,用他们并不熟谙的水战体例,同唐军展开最后的厮杀。

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以后,全部河北大地流派敞开,无险可守,契丹铁骑占有在幽州城内,马蹄一动,便可中转黄河北岸。也就是从当时起,居住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这一泛博地区的汉族同胞们,都要时候饱受外族践踏之苦。

寿、濠、泗等州的接踵失守,使南唐在淮南的流派敞开。十仲春十八日,柴荣铁骑左厢都批示使带军打击扬州。扬州是南唐的东都,在其海内的计谋职位不言而谕。

以是柴荣的这个假想,于小处讲,是要兑现他即位时提出的“十年安定天下”这一政治承诺。于大处讲,则是要树大国之雄威,解兆亿子民于倒悬,定千秋万载不拔之基业。以是不管于大于小,这都是一个非常务实并且是非常负任务的假想。

耶律璟的第二个特性就是非常残暴。耶律璟是因为兵变而当上的天子,而在他当上天子后,海内又接连产生了好几次兵变,这就形成了他非常多疑,动不动就要杀人,并且其手腕已经到了非常变态的程度。

此时,又有人向柴荣禀报。称陈承昭带领南唐海军余部退守在清口(今江苏省淮阴市西南,清河入淮河处),柴荣闻讯后当即点齐兵马。分红水陆两路人马,沿淮河向北挺进。去追击残寇。

也恰是基于此点,才使柴荣在南线疆场上获得了绝对上风的环境下,出人料想地等闲放过了南唐天子李璟,不但同意了他息战罢兵的要求,并且对他好言安慰,复书时称“大周天子敬问江北国主”,给足了李璟的面子。

如论边境,契丹雄阔万里,要远弘远于后周的统治面积。论起兵力,契丹有精骑数十万,也毫不在后周之下,并且战役力之强,更远非那些荏弱的南边小国可比。

此时摆在柴荣面前的又是一个艰巨的挑选。如果他同意这个要求的话,那就意味着两国将今后战役,后周固然能够获得淮南的大片地盘,但是也必须放弃对南唐的持续打击。那么这就意味着。南唐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度,将耐久地存鄙人去,这对于具有疆场绝对节制权的柴荣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李璟对陈承昭也算是寄予厚望了,因为接连几年,南唐对后周是屡战屡败,国土日蹙,国力也大不如前,真是博得起输不起了。李璟为了能打赢这一仗,几近把手头能提调的兵力全数派给了陈承昭,满心希冀着他能窜改乾坤,顺利地将周军击退。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