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6章 河水三(1)[第1页/共4页]

屈东过九原县南,河水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虏也。河水又东,迳原亭城南。阚骃《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东,迳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骃曰:五原西南六十里,当代谓之石崖城。河水又东,迳副阳城南,东部都尉治。又东,迳河阴县故城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改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编年》云: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筑亭障为河上塞。徐广《史记音义》曰:阴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南越也。昼警夜作,民劳怨苦,故杨泉《物实际》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其冤痛如此矣。

按《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又按《魏地盘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别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当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

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县曰远服矣。白渠水又西北,迳沙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有荒干水,出塞外,南迳钟山,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曰:阴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囿也。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何尝不哭。谓此山也。其水西南迳武皋县,王莽之永武也。又南迳原阳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水合。其水东出武泉县之故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迳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

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

《十三州志》曰:广陵有舆,故此加北,疑太冷淡也。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扳陟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

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

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迳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地点也。其殿四注两厦,堂宇绮井,丹青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便得焜煌堂,雕楹镂桷,取状古之温室也,当时帝幸龙荒,游鸾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蕃委诚,重译拜阙,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承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势。碑颂云:清除帝道,振摄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氐羌;无思不平,重译稽颡。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阴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从臣姓名,若新镂焉。其水历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迳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桢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