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18章 济水一(2)[第1页/共4页]

济水又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南。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刘执为侯国。王莽之济平亭也。济水又东,迳秦相魏冉冢南。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富于王室,范睢说秦,秦王悟其擅权,免相,就封,出关,辎重千乘,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

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

又东过阳武县南。

又东过定陶县南。

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历长城,东南流,蒗{艹砀}渠出焉。

北济也,县故卫地也。《春秋·鲁昭公十三年》,诸侯盟於平丘,是也。县有临济亭,田儋死处也。又有曲济亭,皆临侧济水者。

济水又东,迳济阳县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阳,故觉得名,王莽改之曰济前者也。光武生济阳宫,光亮照室,即其处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熟,因名曰秀。

济渎又东,迳大梁城之赤亭北,而东注。

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园。遂葬定陶,贵震山东。王莽秉政,贬号丁姬,开其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公卿遣后辈及诸生、四夷十馀万人,筹划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坟,及丁姬冢,二旬皆平。莽又周棘其处,觉得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丁姬竁中,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宅兆,事与书违,不甚过毁,一定一如史说也。坟南,魏济阴郡治也,世谓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盖恭王之陵寝也。

济渠水断,汳沟惟承此始,故云汳受旃然矣。亦谓之鸿沟水,盖因汉、楚分王,指水为断故也。《郡国志》曰:荥阳有鸿沟水,是也。盖因城地而变名,为川流之异目。

北济也,自荥泽东迳荥阳卷县之武修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年》,郑子然盟于修泽者也,郑地矣。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济水又东,迳原武县故城南,《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传》曰:祭父自圃郑来谒(天子)。夏庚午,天子饮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郑,是也。王莽之原恒矣。

泽际又有沙城。城左佩济渎,《竹书编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釐侯于巫沙者也。泽际有故城,世谓之水城。《史记》: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居阳城也。《竹书编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还釐于郑者也。《竹书编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卫,荀瑶城宅阳。俗言水城,非矣。

又服从县东北流。

济水又东迳封丘县南,又东迳大梁城北,又东,迳仓垣城,又东,迳小黄县之故城北。县有黄亭近济,黄水出焉,又谓之曰黄沟。县故阳武之东黄乡也,故因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安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因而丹蛇自水濯洗,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发焉,故谥曰昭灵夫人,因作寝以宁神也。济水又东,迳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汉丞相陈平家焉。平少为社宰,以善均肉称,今民祠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东昬县也。王莽改曰东明矣。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