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济水一(1)[第2页/共4页]
《春秋·宣公十二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便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在敖北。济水又东迳荥阳县北,曹太祖与徐荣战,倒霉,曹洪授马于此处也。济水又东南,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东北流,历敖山南。《春秋》,晋、楚之战,设伏於敖前,谓是也。迳虢亭北。池水又东北,迳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出其南,非也。济水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其水东北流,器难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小陉之山,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侵水。即此水也。其水北流,迳金亭,又北,迳京县故城西,入于旃然之水。
服从县东南流,过坟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
城故郑邑也。庄公以居弟段,号都城太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北有坛山罡,《赵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献荥阳,因觉得坛台罡也。其水乱流,北迳小索亭西。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世语》觉得本索氏兄弟居此,故号小索者也。又为索水。索水又北,迳大栅城东。晋荥阳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流杂堡固,名为大栅坞。至承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开广旧城,创制改筑焉。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邑,省州置郡。索水又屈而西流,与梧桐涧水合。水出西南梧桐谷,东北流注於索。斯水亦时有通塞而不常流也。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湨水又南注于河。
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又东过其县北。
济水於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迳温县故城西,周畿内国,司寇苏忿生之邑也。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於秦泽。郭景纯云:联、沇声附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
其一水,枝津南流,注於湨。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迳原城西。《春秋》会于湨梁,谓是水之坟梁也。《尔雅》曰:梁莫大於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东南,迳阳城东,与南源合。水出阳城南溪,阳亦樊也,一曰阳樊。《国语》曰:王以阳樊赐晋,阳人不平,文公围之。仓葛曰,阳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君而残之,无乃不成乎?公乃出阳人。
《春秋·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周襄王以赐晋文公。济水南历虢公台西。《皇览》曰:温城南有虢公台,基趾尚存。济水南流注于河。郭缘生《述征记》曰:济水迳河内温县注于河,盖沿历之实证,非为谬说也。
《春秋》,樊氏畔,惠王使虢公伐樊,执仲皮归于京师。即此城也,其水东北流,与漫流水合。水出轵关南,东北流,又北注于湨,谓之漫流口。湨水又东合北水,乱流东南,左会济水枝渠。湨水又东迳钟繇坞北,世谓之钟公垒。又东南,涂沟水注之,水出轵县西南山下。北流,东转,入轵县故城中,又屈而北流,出轵郭。汉文帝元年,封薄昭为侯国也。又东北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北,迳波县故城北,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湨水又东南流,天浆涧水注之。水出轵南睾,向城北。城在睾上,俗谓之韩王城,非也。京相璠曰:或云,今河内轵西有地名向。今无。杜元凯《春秋释地》亦言是矣。盖相袭之向,故不得以地名而无城也。阚骃《十三州志》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