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14章 汾水(1)[第1页/共5页]

西南太高梁邑西。

又南过平阳县东。

杨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隧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因而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

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摆布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崄也。

汾水西迳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

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迳霍山南,又西迳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改名丰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迳杨城西,不于东矣。《魏地盘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东,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根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聊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

又西太长修县南。

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改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觉得训积善而至也。即此羊肠仓也。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地盘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盂县故城南。

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以多力见知。周王代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於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奠,鼓励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祷告,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迳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身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也。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也。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又迳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