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0章 河水四(3)[第2页/共4页]

与倚亳川水合。水出北山矿谷,东南流注于清。净水又东迳廉洁城南,又东南流,右会南溪水,水出南山而东注净水,又东,合乾枣涧水。水出石人岭下,南流,俗谓之扶苏水。又南历奸苗北,马头山,亦曰白水原,西南迳垣县故城北,《史记》,魏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便是县也。其水西南流注净水,水色白浊,初会清流,乃有玄素之异也。净水又东南,迳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丘亭,晋迁宋五大夫所居也。净水又东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与教水合。水出垣县北教山,南迳辅山。山高三十许里,上有根源,不测其深。山顶周圆五六里,少草木。

净水出廉洁山之西岭,世亦谓之清营山,其水东南流出峡。峡左有城,盖古关防也。净水历其南,东流迳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翟之都也。世谓之倚亳城,盖读声近,传因失实也。《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者也。

又东过大阳县南。

《地理民风记》曰:河南平阴县,故晋阴地,阴戎之所居。又曰:在平城之南,故曰平阴也。三老董公说高祖处。陆机所谓皤皤董叟,谟我平阴者也。魏文帝改曰河阴矣。河水左会濝水出垣县王屋西山濝溪,夹山东南流,迳故城东,即濝关也。汉光武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濝关、天井关,击赤眉别挍,皆降之。献帝自陕,北渡安邑,东出濝关,便是关也。濝水西屈迳关城南,历轵关南,迳苗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东流注于河。《经》书净水,非也,是乃濝水耳。

刘向叙《晏子春秋》,称古冶子曰:吾尝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从而杀之,视之乃鼋也。不言江沅矣。又考《史迁记·齐世家》云:景公十二年,公见晋平公,十八年,复见晋昭公。旌轩所指,路直斯津,从鼋砥柱,事或在兹。又云观者觉得河伯,贤于江沅之证,河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河之右则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谓之鸭桥也。历涧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风雨矣。言山径委深,峰阜交荫,故能够避风雨也。秦将袭郑,蹇叔致谏而公辞焉。蹇叔哭子曰:吾见其出,不见其入。晋人御师必于崤矣,余收尔骨焉。

洛阳西北四十二里,故邓乡矣。

又合一水,谓之读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其水又西北,迳陕城西,西北入于河,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晋败之大阳者也。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是也。东则咸阳涧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陕津,注河。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武王以封神农以后于此。王莽改名黄眉矣。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焉。西北角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投处。又云:石虎载经,于此沈没。二物并存,水以是涌,所未详也。或云:翁仲头髻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晋军当至,髻不复出,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案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觉得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皆铭其胸云:天子二十六年,初兼天下,觉得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故卫恒《叙篆》曰:秦之李斯,号为工篆,诸山碑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宫前,俗谓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梦铜人泣,恶之,念铜人铭有天子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后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成胜,至霸水西,停之。《汉晋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邺宫,苻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苻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因而金狄灭。余觉得鸿河巨渎,故应不为细梗踬湍,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流。斯水之以是涛波者,盖《史记·魏世家》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而至耳。献帝东迁,日夕潜渡,坠坑争舟,舟指可掬,亦是处矣。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