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12)[第2页/共5页]
第二破六入。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境入之处也。亦是识生处故。然根境二法俱识生处。今分六根别破故。独以根为入也。文二。一总征
想蹋绝壁。与说相类 类说应云。如是崖想。不从崖生。不从足入。若崖生者。崖合自思。何待人想。若从足入。足应有思。何必心想。若独心机。此酸只应心中自有。何故足心却有酸涩 三结成虚妄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存亡。了无所得 了毕竟也。迷悟生佛也。亦真妄也。生佛真妄去来存亡。统统对待。情谓故有。一真如性尚无此名。况有诸法对待相耶。情忘表现。毕竟无得 二破执显真以别释。四一破五阴二。一总征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即触入。臂脱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来往。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若汝执言。掌虽生触。须待应时此触方出。若尔合既触出。离应触入。若触入时。所经之处应亦觉知触入踪迹。若实觉知。触常在体。应须常知。何待合知 三结成虚妄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二)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三(之一)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借前色阴中见华瞪目。觉得喻也。目睛喻觉性。瞪发劳喻妄念忽生。兼目与劳等。即此眼根能结所结。起不离真。故云同是菩提。经文语略。若细论之。即净目喻觉性。因瞪发劳。喻无明不了故成念动。由发劳故见空中华。喻由念动故现妄境地及根身等。兼目与劳下约喻指法也。目即无明动。心劳即所现根境及能见心。此之表情及与动念。俱是菩萨性中无明劳相。无体可得。虚妄产生。如同瞪目见空中华俱为劳也 二约尘辨无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前文虽云因于明暗。为显根性本无假他而有。就妄别离而似有因。今以四周推穷。体无生处。故此标也 二破生处
阿难。比方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出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耳喻真性。手喻无明。真妄和合名塞。动念初起名劳。由念动故境现。如头出声。兼耳与劳下。此之动念与妄境地。能结之心所现之境。皆是菩提性中无明劳相此中塞耳同彼直视。故亦言瞪 二约尘辨无
阿难。比方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独一晴虚迥无统统 喻真性本空也。目喻智。空喻理。以果海无别色声。唯如如理及如如智独存
阿难。比方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频伽好声鸟也。瓶形似彼。识阴无形。在有情身。如瓶盛空。远饷他国者。阿赖耶识为业所使到处受生。此阴若灭彼阴续生。如人擎空远饷千里。死有至时。诸根不通。如塞两孔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
阿难。比方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绝壁足心伤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想谓取像。想像不实。从虚妄有。故以说酢水生思崖酸起为喻。因说想酸。因思惟峻。故有水酸。以想喻想。近取譬耳 酢音醋 二约喻广破三。一标无生
阿难。比方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以迁流造作为义。顷刻无常念念迁谢。存亡死生如旋火轮无有歇息。故以瀑流波浪相续无踰越义觉得喻也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