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石道》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七集 奇石微书[第1页/共2页]

1991年,关大师决定沿着先人当年的迁徙线路,重走“西迁路”。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直至新疆,用时8年,路程万里,超出了风沙劈面的苍茫大漠,走过了悠长奥秘的额尔古纳河边,昔日的“西迁路”上到处都洒下了这位锡伯族男人不畏艰苦、负重前行的身影。

那奇石有采自长江、黄河、嫩江的河道石;有采自泰山、黄山、云贵高原的玛瑙石;有来自戈壁的木化石,它们呈赤,橙、蓝、绿、紫、白各色,或圆润光亮,或天然古朴,加上隽美微书,真是美文、美石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无不给人一种夸姣的艺术享用。

奇石上的微书美好而高雅,古朴且旷达。

在关大师“奇石微书”的创作生涯中,不得不提及被中百姓族博物馆所保藏的《西迁之歌》。

就拿《唐诗三百首》这部作品来讲,关大师将唐诗写在320块奇石上,此中大的近一平方米,小的如指甲盖大小。

光阴追溯到250多年前,锡伯族官民奉诏从沈阳穿越外蒙古来到西北边疆,伊犁河边一个叫做察布查尔的处所,以保卫边陲。

一块块在凡人眼里再浅显不过的石头,在关大师用心点睛以后,都成了会说话的奇石。

这一佳构,至今保存在中百姓族博物馆。

这部《西迁之歌》重温了锡伯族西迁的弘大汗青。

以报酬镜,能够知得失;以史为镜,能够见兴替,以石为镜,能够悟人生。

“着文时,那石面凹凸不平,石质亦多窜改,要熟谙石性,全凭深厚的功力及灵敏的感受,下笔时最好一气呵成,不成停顿。

除了这些大型微书作品,另有一些小型的奇石微书佳构《赤壁怀古》、《行路难》等等也博得了业界的好评。

那一块块石料,或高耸嶙峋,或晶莹剔透,或润如软玉,或文华似锦,关大师总要上手把玩揣摩或三五日或一二载,诗与石心灵相通,达成默契时,方下笔着文。

他将《三十六计》别离誊写在36个小巧的紫沙壶上,技术绝妙。很多宜兴的紫沙壶出产商纷繁前来聘请关大师为本身的产品添上“点睛之笔”。

《西迁之歌》的出世也是关大师的“奇石微书”成为一个兼有书法、赏石综合服从艺术门类的开端。

誊写时,端己正容,屏住呼吸,盯住毫尖,一字一字写下去。笔势温和,章法松散,笔风劲道力求调和同一。

他在路上寻觅到了2000多块留着先人信息的奇石。

他把诗歌分为“别了故里”、“艰巨过程”、“开辟新地盘”、“西陲风云”等四部分,每一部分的笔墨都别离隽写在一块块与笔墨具有某种照应干系的象形石上。

……这些题目关大师都要在选石、读石中几次思考。

说到奇石微书的创作体味,关大师奉告九龙,“因为这些颠末千难万险觅得的石头都采自史诗产生地,每找到一块‘象形’的石头,我老是特别冲动和感慨,要常常和石头对话,体味石头的神韵。

八年后,关大师操纵半年的时候,从他采得的无不偶石中,精选出56枚意味着我国56个民族的奇石,用细如粟米的微书将4万多字的《西迁之歌》写在56枚奇石上,用微书记录着锡伯族的西迁豪举。

关大师早在担负黑龙江锡伯族文史研讨会秘书长时,便萌发奇想:为甚么不以奇石为纸,用本身的书法根底向人们揭示锡伯族悠长的汗青文明呢?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