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盛唐金手指》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88章 仓鼠囤粮[第1页/共2页]

的确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不同了!安史之乱今后的官方物价记录是:公元766年,一斗米830文钱,一匹绢为3500文;公元780年,一斗米200文,一匹绢为3500文;公元820年摆布,一斗米50文,一匹绢为800文。再今后的米价,根基就在1000文高低盘桓了。

甄乾实在不敢想像,如果本身没有官身和世家两重庇护,变成一户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自耕农,现在恐怕早就被官吏吃的连骨头渣都不会剩下。

先知先觉的甄乾当然没有闲着,暗中主动筹划着安身保命大计,一车车粮食悄悄的运进了仙台村,藏在了大山深处。

如果一个月支出3000元的人穿越到盛唐期间,用人为能够买到7500公斤米,这些粮食拉回到当代,遵循每公斤5元计算,相称于37500元,整整翻了十倍以上,想不发财都难。

到唐玄宗的“开元乱世”时,物价又下落了很多:《资治通鉴》卷212说:“是岁(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到天宝年间,物价更是便宜:《新唐书》卷51《食货志》:“是时(天宝五年)海内富实,米斗之代价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青齐间”说的是当时山东青州、齐州一带的米价,申明地区间的物价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有几倍的价差。

不管如何说,盛唐期间的物价是昂贵而稳定,物产丰富、物美价廉,统统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美好调和。

这统统当然都是在有打算的预谋下停止,因为安史之乱前粮价太低,很少有粮行情愿囤积粮食,这也为甄乾的打算供应了便当。

如《资治通鉴》卷203记录:“上以关中饥荒,米斗三百,将幸东都”。“关中先水,后旱蝗,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到唐中宗时,固然米价比贞观时贵了几十倍,但比起高宗碰到饥荒的年间还是要好多了:《资治通鉴》卷209记录:“是岁(景龙三年)关中饥,米斗百钱”。

粮行、酒楼、粮油加工厂都是最好的保护,盛唐期间的地盘兼并也为甄乾供应了庇护伞,几千亩的地盘一年能够产出上万石的粮食,甄乾就像一只辛苦的土拨鼠,不断的往洞窟中搬运粮食。

唐朝的粮价一向起起落落,《新唐书》卷51《食货志》说:“贞观初……绢一匹,易米一斗”。也就是说,在唐太宗贞观初年,用一匹绢,才气换到一斗米。申明当时候的大米还是很贵的。

固然如此,甄乾大量暗中收买粮食,还是引发了本地粮价的颠簸,不得不从周边粮食产地运输粮食弥补到鹿泉县。

就是在如许的背景之下,一场摆荡盛唐根底的暴风雨正在酝酿中……。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3曰:“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也就是说,太宗贞观四年,天下大歉收了,流落到本土的人都回归故乡,一斗米的代价才有三四文钱。

可惜唐朝乱世的好景不长,因为唐玄宗前期沉湎于酒色,不睬朝政,重用奸臣,听任处所节度使胡作非为,终究导致了“安史之乱”。今后曾经光辉于天下的大唐王朝开端走上了下坡路,物价也是一起飙升。看上面这个记录:《旧唐书》卷114《鲁灵传》说:“灵收合残卒,保南阳郡。为贼所围。……伪将(武)令均等攻之,累月不能克。……灵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斟至四五十千,有价无米”。被安史叛军团团围困的城中,米价涨到了四五万一斗,并且另有价无市。也就是说,就算是拿四五十两白花花的银子,想买一斗米也买不到。这个代价,比起贞观年间上涨了10000倍!比起开元年间也上涨了2600多倍。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