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智计[第1页/共2页]
而那第一计,便更多是为了堵住诸葛亮之口,刘封心中了然,诸葛亮对天文地理皆是非常精通,能够通过观天象之法预知气候,刘封所说天时,便是火攻之时,一旦降雨,则会坏了大计,反之如有大风滋长火势,则敌军伤亡只会更加惨痛。刘封猜想,本身说了此计,诸葛亮便多数不会利用,以便达成其劝服刘备全军迁往樊城。
刘封言罢,便归了行列,只留世人群情纷繁,刘备亦是沉默以对,显是对刘封此两计非常心动,正不知如何是好。
因而,刘封便又言道:“这第二计,便是本日连夜解缆,弃了新野,新野本是小城,不符父亲之雄才伟略,今守之有趣,不如弃之而退守樊城,到时那夏侯惇如果跟进,则入了荆州要地,襄阳亦是危急,刘表必出兵相救,到时便可共退曹军。”
“既然如此,那便盘点军士,速速去往那博望坡及摆布埋伏,此次截杀夏侯惇,皆由智囊批示调剂,如有不听智囊之令者,智囊可自行惩办!”刘备心知此次战役对诸葛亮乃是立威之战,便干脆将批示之权全数交于诸葛亮。
“子威,我方本是守势,那三处地点皆为博望镇所辖之地,切不成冒然前去。”刘备望向舆图,略微沉吟半晌,也是发觉刘封所指之地并未交兵之所,点头道。
“哈哈,吾已观天象,本日此地必是秋风瑟瑟,何来雨水,如有降雨,孔明甘心受军法惩办!”对此,诸葛亮倒是非常自傲,见刘备有此一问,哈哈大笑言道。
“三叔莫急,这第一计,便是我趁夏侯惇尚未反击,陈兵于这三处山峦,密林当中,据我之前所见,豫山与安林当中,皆可陈兵一千不足,余下兵力,也不必守城,到时只做冲杀只用,那博望坡之下,两侧芦苇丛生,又是曹军必经之地点……然此计若要胜利,还欠了一样,这便要看天时。”刘封此言一出,世人皆是一副深思之情,俱已体味刘封话中含义,唯有诸葛亮,还是目视他物,并未出言。
“如果降落大雨,该当如何?”刘备对诸葛亮此番谈吐非常佩服,虽心知去了樊城定然能与夏侯惇对抗一二,却不想白白便落空了本身那早已传播在外的仁义之名,此时见诸葛亮对那火攻之计非常推许,便问出了心中顾虑,刘封已然点明,如果燃烧之时无风却降雨,则恐有全军淹没之危。
而诸葛亮此时心中亦是忿忿不平,本已想好那火攻之计,却被刘封先说了出口,幸而刘封不懂观天象之术,这才对战略有所踌躇,但即使如此,此次战略如果胜利,刘封亦是将功绩夺了一半,皆因这战略乃是刘封先行说出,那几处埋伏之地,亦是刘封指出。
诸葛亮安插完这三路伏兵,便目光炯炯,看向刘封。
“父亲,新野与博望,遥遥相望,除西方淯水,期间再无山峦丛林,皆是平原之地,若与曹仁交兵与平原,那新野必不成守,故封有两计,一计需赖天时,一计需赖人和。”
见此景象,刘封心中非常无法,心知刘备已然不会遵循本身之战略将兵马撤入樊城,而诸葛亮此时也是有些急于立威,必不会白白放过这个身为刘备军团智囊的第一次战役。而夏侯惇等人所携的这十万雄师,便是诸葛亮用于立威的投名状。
刘封正在考虑对策之时,诸葛亮已是开端排兵布阵:“云长将军,可领兵一千,前去豫山当中埋伏,待得夏侯惇前军过后,粮草辎重颠末之时,见博望坡南起火便杀下山,放火焚毁其粮草辎重。翼德将军,可领兵一千,前去安林当中埋伏,亦是火起为号,关平,周仓,亦是领兵一千,预备引火之物,埋伏与博望坡后两侧,指代夏侯惇兵马一到,便可放火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