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论钱[第1页/共3页]
“那么如何判定一国之百姓整年所获?须知天下有百姓千千万,农田千万顷,更有盐、铁、织造、渔、牧、林、果等各千行百业,休说一国之所获,便是记录一郡、一县之所获,也殊非易事。你这黄口小子,仗着本身念过两读书,便到处胡言乱语,哗众取宠吗?”
...
姜维笑道:“若非胸有成竹,岂敢在两位面前矫饰?”
顿了顿,正色道:“大略一个县除了产出粮食以外,大宗的特产都是有限的。可规定各县官吏,按旬、按月将农业所作、粮价变动,及县内首要特产商品之行情及时归整,通过驿站向郡中上报,郡府官吏收拢汇整后,再上报州中,州中再报朝廷。如此,主事之人不出官署,便可尽知海内统统郡县之市场行情,决策时便可做到心中稀有。”
马知己下微微一笑,嘴上却叹了口气,点头道:
姜维笑了笑,道:“秦国曾同一铸币畅通,但结果并不太好;直到前汉武帝铸钱,同一货币,钱重与钱文分歧,自此钱重五铢为定制,天下钱物轻重方得均衡。在此期间,王莽篡汉,发行宝货;董卓残暴,更铸小钱,两次变动钱制,皆导致货轻而物贵,百姓民不聊生,朝廷信誉丧失。故而,以鄙人观之,若要长治久安,还需规复武帝五铢钱制。此为上策!”
时益州尚未完整开辟,铜矿产量极其有限,突然之间,不成能有那么多的铜矿供应得上来。
姜维解释道:“朝廷可令各郡各县建立一批粮仓,战时用于军粮周转;但承平之时,可用来周济百姓。”
以是在姜维看来,处理通货收缩和朝廷失期最好的手腕,便是规复祖制,行五铢钱制;但与此同时,他也深知行五铢钱制需求数量庞大的铜矿支撑,这是一个前提前提。
姜维站在巨人肩膀上,容不得刘巴不心折口服。
要晓得,蜀中颠末诸葛亮多年管理,最不缺的就是廉洁高效的官吏步队。
事理好了解,但实施起来却极其不易。
“歉收谷贱时,各仓购粮储备;待到灾荒缺粮时,平价贾粮,借以防备灾荒,调剂供求,平抑粮价,以实现施助民生的目标,朝廷也能从中小赚一笔,可谓两便之法。提及来,常平法在前汉初年曾实施过一段时候,只是实施的时候不长,很多人不晓得罢了。”
刘巴闻言,不住点头,以示附和。
姜维将他神状看在眼里,暗笑不止,心道:
其一,此法不必设置新的衙署,只凭现有的郡、县一级的官吏,便能顺利实施――不过就是给这一级的官吏增加一项职责罢了。
他举目望向姜维那张年青的面庞,心中尽是震惊。他实在难以设想,如此良策竟然会出自一个只二十岁的武夫之口!
“事已至此,若要平复钱乱,非数十年之功不得救。这一时半刻的,老夫又能有甚么体例?”
如果以国中百姓整年产出作为参考保准,如果铸的钱多了,钱贱物贵的局面底子得不到减缓,民生困顿的环境反而会愈演愈烈;但如果铸的钱少了,那么会渐渐形成钱贵物贱的局面,也倒霉于货色的畅通。
刘巴面色稍缓,语气也放松了很多,问道:“何为常平法?愿闻其详。”
姜维挖苦道:“你若没有主张,和主公径直说了便是,何故以精力不济作为遁词?”
许是情知理亏,他态度上有些服软,但语气兀自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