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流言[第1页/共4页]
那几个小辈里头,有一个男孩子,原是姜家二房家主亲弟的庶次子,也就是太后的亲侄儿,本年已经十六岁了,方才考中了秀才。本来姜大老爷是筹算制止二房后辈参与科举,直接绝了他们东山复兴的但愿的,只不过族人都感觉这么做不当,太后又发了话,方才作罢。二房毕竟是太后娘家,姜大老爷虽成心打压,也不敢做得过分,可私底下的难堪却向来都没停止。
青云想了想:“那您能够多靠近一下别的房头,又或者……二房也不是死绝了,您若实在惦记,招一两个明理的长辈来讲说话,实在也没甚么……”
太后还记得这个侄儿,印象中操行还不错,和他生母在家里过着不太顺心的日子,与楚王太妃那一边也是很少靠近的。想必不会因为宿世而对皇家心存怨怼。她真的很但愿娘家能够重新抖擞起来,哪怕不再象畴昔那样风景,起码也不能象眼下这么落魄。青云清楚母亲的设法,才会说出先前那句话来。
青云却想,如果她还是县主,那等曹玦明中了进士后,要结婚就轻易很多了,若她成了公主,这门婚事反而不会那么顺利,便对太后道:“那人胡说八道罢了,何必理睬他?等我归去跟温郡王太妃筹议一下,请她出面驳斥那人几句,事情就畴昔了。等风声没那么紧了,要如何措置这辟谣之人,还不是随您和皇上的意义?如果现在就公开我的身份,不是对您的名声有侵害么?”
但持这个说法的人信誓旦旦,还举出了昔日温郡王在时,常常出入王府诊脉的太医供词为证,以为温郡王身后,王妃并没有有身。并且随太妃去了守墓之所后,没几个月就过世了,那里偶然候出产?并且温郡王府若真有这么一名县主存在。为何之前十几年的工夫,也没见她呈现在人前?更未曾听太妃提起。哪怕有太妃长年隐居,不见外人的借口,也没法解释为何宗室当中无人听闻过这位县主的存在,直到三年前先帝下旨。才有太妃带着“孙女”回京定居之事。
群情这三点的人,各有各的来源、态度,石明伦本人不在乎第一点,归正只要太后与天子不会曲解他就够了;而龚乐林固然对第二点有些恼火。但贰心知那是本身在朝中的政敌成心为之,只要想到好体例反击归去就好,至于那些拥戴的三姑六婆。他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不过姜家却对第三点非常惶恐失措,因为青云亲身上门去,借着替太后传话的名义,敲打了姜大太太几句,现在姜大太太就如同惊弓之鸟。恨不得把那些说闲话的人的嘴都堵上,又仓猝忙地进宫向太后表忠心。
太后又是打动,又是惭愧,忙道:“好孩子,苦了你了,难为你如此深明大义。放心,这件事交给母后,必然为你办得妥妥铛铛的!此后你想要甚么东西,也尽管对母后说,母后都承诺你!”
冤有头债有主,青云只想有仇报仇,对无辜之人兴趣不大。姜家二房人丁浩繁,因着楚王事败,投置闲散,先帝能够轻饶了亲兄弟一家,却不会放过其他助纣为虐之人,姜家二房从家主到嫡派子孙,首恶被悄悄正法,其他的大多寻了个罪名放逐三千里,两个曾参与殛毙姜钧一家的,都被姜大老爷带领族人公判过后,以族规正法了,成年的男丁几近死尽,连他们的老婆也有好几个被休弃或是送了家庙。现在剩下的,就是几个小辈和三两个孀妇,另有一些未曾作过恶的旁支末系子孙罢了。因着二房犯下大错的原因,长房借辞收回了很多财产,这些残存的二房族人,只能靠着祖上最早传下来的几十亩薄田度日,还要希冀族中援助,半点不敢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