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中兴之主??[第1页/共4页]
他所说的“小民”,就是指的这两个阶层的人,都是直接担当着加征田赋之苦。RQ
“你的奏本朕已看过,另有何事要奏?”
对于当时明王朝所面对的空前危急,在朝臣中却有很多人比较清楚,有些人深为国事担忧。受全面危急的压力最大的是崇祯天子。现在他正在为降服这一可骇的危急而冒死挣扎,不过偶然他还在胡想做一个“复兴之主”,口头上也经常这么说。固然他不敢想,更不肯说有亡国能够,但这类深藏在心中的无穷忧愁和经常出现的悲观情感使他更变得刚愎率性,心狠手辣,决不答应任何朝臣攻讦和停滞他的行事。
这一阶层加上有少量地盘的农夫,在人数上仅次于佃农和雇农,以是他们的意向会影响明朝的存亡。崇祯天子将豪绅大户当作国度的支柱,而黄道周却将中小地主加上有少量地盘的农夫当作国度的支柱。
锦衣卫使吴孟明立即从武臣班中走出,跪到他的面前。他先向群臣们感慨地说:
但多数人是听清了的,等寺人一走,不由失声痛哭。
崇祯又一次将眉头皱起,沉默半晌,对站在身边的一个寺人说:“你去口传圣旨:百姓们所奏的,朕已晓得了。朕深知百姓痛苦。决不准处所官再事征派。至于施助的事,已有旨着各有司衙门从速摒挡,不得迟误。叫百姓们速回客籍,不准逗留京师,滋肇事端,致干法纪,孤负朕天覆地载之恩。”
锦衣卫使吴孟明走出东长安门时,“伏阙上书”的百姓已经被遣散了,地上留下了几只破鞋和撕碎的奏本。他号令一名锦衣卫批示同知带领锦衣旗校会同五城兵马司务须将来京上书的山东、畿辅百姓摈除出表里两城。
黄道周伏地说:“微臣求皇上停征练饷,严惩杨嗣昌以谢天下。布宽仁之政,清算已溃之民气。”
有的人想着故乡惨状,呼天无门,在绝望中冷静堕泪。过路人愈聚愈多,在他们的背后围了几百人,有的美满是看热烈,有的深抱怜悯,不竭地窃保私语。几次因保卫长安左门的锦衣旗校要遣散世人,产生辩论。俄然,一个寺人走出,用尖声高叫:“有旨!”
在紫禁城内,文武百官排班站定今后,有一个寺人走出皇极门,手中拿一把黄丝静鞭,鞭身一丈三尺,梢长三尺,阔有三寸,用蜡渍过,安着一尺长的朱漆木柄,上刻龙头,涂以金漆。他走至丹墀一角站定,挥起静鞭在空中回旋几下,用力一抽。鞭声清脆,响彻云霄。连着挥响三次,寺人收起静鞭,走下丹墀站定。因而,午门内沉寂无声,仪仗森森,气象庄严。
当吴孟明走下皇极门丹墀时候,崇祯正要退朝,俄然从文臣班中走出来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臣,到御案前的朱红雕栏外跪下。崇祯一看是前日上疏反对加征练饷和进犯杨嗣昌的黄道周,立即动起火来。不等这位老臣张口,他神采峻厉地问:
他随即叫五府、九卿、科、道官来到面前。顷刻间。被叫的朝臣们在御案前的小雕栏外跪了一片,连轻声的咳嗽也没有。他的神采格外冷峻,充满肝火。眉宇间杀气腾腾。众文武官深知他喜怒无常,都把头低下去,等待着不测风云。有些怯懦的朝臣。不由小腿肚悄悄打战。天气已经大亮,乌云比拂晓前那一阵更浓,更低,压着五凤楼脊。天涯响着沉闷的雷声。他向天上望望,又向群臣扫了一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