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章 根由[第2页/共2页]
令罗以衡欣喜的是,甄瀚和徐月守对他的到来相称热忱,表示也不想国子监生如此打动肇事,承诺会尽最大尽力处理此事,请大人放心如此。
这么多国子监生齐聚,是为了国子祭酒齐濮,只要齐濮侵犯良田之事还没定论,国子监就不会安静。
他们既为国子监官员,又为国子监生的教员,实在太清楚国子监生的赋性了,才更清楚这一次事情难了。
国子监生心有不忿,却没法争、不成争。如此经年积累,就成了对禹东学宫的激烈不满。
有前朝之鉴,京兆府不得不谨慎。
初时,国子监定额三百人,这三百人都是从大宣十大道精挑而来的。一旦国子监学子为官,连升迁都轻易很多。
朝中官员皆知甄、徐两人本性分歧,也知他们相互反面,却少有人晓得他们是水火不容,若无要事,甄瀚和徐月守根基不会凑在一起。
但是,禹东学宫昌隆,占了大宣三分之一的人才,国子监的荣光,又岂能那么轻易规复?何况,国朝不但愿二者相争,一向采纳均衡之策,试图使二者相处战役。
但是,跟着禹东学宫越来越强大、越来越闻名,国子监生也不再是一枝独秀,到了最后乃至还被迫定额一千人,就是为了与禹东学宫争大宣文才。
最底子的启事,乃是因为禹东学宫。说白了,是国子监生对禹东门生的激烈不满。
这统统,令两个反面的人不得不凑在一起。凑在了一起,却不代表事情能够处理了。
甄瀚为人松散正气,徐月守矫捷变通,此两人的官职,在国子监只在齐濮之下,甚得国子监生的尊敬,在国子监生中很有影响力,可否妥当处理这个事情,就靠他们了。
说到底,齐濮一事并不是根,裴定弹劾,不过是摆在明面上的来由罢了。若不处理最底子的题目,必不能真正停歇这一次事件。--哪怕齐濮事件最后有了定论,也是如此。
这不满,非是一朝一夕呈现的,而是悠长以来的堆集。这得从国子监和禹东学宫的设立提及了。
现在,国子监面对严峻变故,祭酒齐濮被弹劾侵犯良田,为避怀疑便申请休沐;随后,国子监生又在五牌坊陈情,另有很多生徒流血。
他们比罗以衡更清楚国子监生陈情请愿的起因。细心说来,国子监生的确是为了齐濮而起,却又不但仅是为了齐濮。
听了此两人的包管,罗以衡一颗提到半空的心才稍稍放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