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论诗[第1页/共2页]
从之前碰到的事来看,温婉本觉得这个天下与她阿谁天下是有部分堆叠的,就像是有些书上说的从秦朝后或者从汉朝后,因为某些事件从而汗青呈现了偏差。但是连翻了几本史乘,从上面呈现的国名、人名及一些大事记来看,这底子就是一个完整架空的天下,只是奇特地却有《诗经》、《乐府》等耳熟能详的诗集和文集。因而,温婉又特地找了些文史来看,却完整找不着关于这些书来源的记录,就像是从天而降普通,为人所推许拜仰,却讲求不到它们的来源。
“先生有事不过来了,安先生让我们自行安排,要回家的也能够归去了。”
温婉托着下巴伏在桌上,笑盈盈地看着他在书堆里穿越的身影。要查出这些书呈现在这个架空天下之谜,比起她这个一知半解的外来者,颜诩之这个五好门生加上书白痴天然是事半功倍。
颜诩之还是游移了一下,才抬开端,睁着一双黑漆漆眼睛看着温婉,茫然地问:“甚么题目?”
颜诩之沉默了半晌,才缓缓开口说:“关于《诗三百》,最早的记录是元帝时候,作为国文密典托付尚书院停止研习的,至于元帝陛下是如何获得这书的,看来只能往史乘上查了。”颜诩之既像是在跟温婉说话,又像是在自言自语。“野史上不见记录过,只能往别史上查了。”说着,他就站起家,往最里排的藏书架走去。
“噢,那么困难啊,像首要奥妙一样!”温婉实在很想说,在我们那,街头冷巷到处都是!“那这书是谁写的,或者是打哪来的,师兄晓得吗?”
温婉皱皱眉,说:“不是如许的吧?”说完,她站起家,从书架上找出本身刚才翻看的一本书,这内里有一篇漫笔记录了十几年前一名文心阁大学士和一名王爷关于《黍离》那首诗的争辩。大学士以为是亡国之人写的感慨之诗,王爷却以为是失恋之人写的伤情之诗,传闻当时各有很多人支撑,差点就因为分红了文坛的两大党派。
翻到那篇文,将书推到颜诩之面前,说:“师兄看这里。如果这书是前辈学士写的话,那必定会留下一些可查质料,不致于让人分不清究竟写的是亡国还是得志。并且本朝至今已经延绵了四百多年,如果真是甚么亡国之音,国粹府出身的王爷不成能不睬解吧?”
第二天便是京学的歇息日了,温婉可贵地赋闲在家,柳氏便带了她去各房走动。老太君和老夫人那边请了安,大抵地汇报了下在京学府的环境。非常期间,王氏夫人那边是去不得了,因而接着就往大伯母房里去了。
温婉装敬爱地歪着头,用小手抓抓面庞,脆声问:“就是姜先生上回课上说的《诗三百》,我感觉那诗挺好的,师兄还晓得别的的吗?”
合上书,叹了口气,看了那么多书,还是没获得甚么帮忙。抬眼望向满满一屋子的藏书,温婉俄然感觉有些头大,看完这些书,都不晓得要猴年马月了。晃晃脑袋,筹办把这事搁搁,先归去上课了,刚站起家,就看到颜诩之抱着书出去。
温婉微微惊奇,问道:“颜师兄,不上课了吗?”
还绣了名字?!不说还好,一说绣了名字,温婉头就大了,那苏政雅那家伙不是晓得她的名字了吗?不过转念一想,他应当不晓得她与温媛的干系,这池鱼之殃应当还殃不到她身上来,并且她都没发明袋子上绣了名字,苏政雅也不像是那么细心的人,吃完内里的东西,顺手就把袋子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