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招安(二)[第2页/共4页]
正月初八,熊文灿向朝廷传达了张献忠祈求招安的意向。崇祯在朝议上发问:“卿说这贼杀得尽否?”
为了减轻本身此次投降的分量,除了自家,张献忠还拉拢了很多中小权势一并归顺。杜应金、马世秀、金白元等权势以及赵当世,也在其列。这些人中,赵当世是仅次于张献忠的大寇,因此朝廷一样另眼相待,副总兵没给,好歹给了赵当世一个参将的职位,并将赵营的驻地安排在了枣阳县东北的鹿头店。
何谓“韬光养晦”?详细到现在的赵营,可用昌则玉的一句话概括。
昌则玉道:“不然。伶仃以我营视角看此事,无足道哉。但是主公你想,在熊总理看来,你与八大王分别的作派,会给他何种感受?”
杨嗣昌与主剿派唇枪激辩,力陈招安张献忠的需求性。先说“是则先抚一二股以杀贼势,而后剿其他,仍不为失算”,又说“流贼蜂起垂二十年,为中原大害,若论常常之理,一剿而外,更有何词?乃其恣横遍7、八省,党类至百余万,剿之不成胜剿,不得不开抚之一起,以杀其势”。
张献忠早在客岁底便因熊文灿的招安而产生摆荡,年初,他在与左良玉等官军的作战中持续得胜,帐下谋士薛正贤乃当朝宰辅薛国观的侄儿,以“约降取繁华”之言趁机鼓动他投顺朝廷。他思来想去,终究以为“诚得国观为主于内,抚可万全”,果断了求抚的心。
“凡事过犹不及。八大王桀骜刚烈,虽降却如骨刺卡在朝廷喉间,早外必除而后快;闯塌天自剪羽翼,当然可表忠心,但其分量与首要性无疑大大跌落,身不由己。而我营正处二者当中,正可谓是不偏不倚,中庸佳举。”昌则玉点头说道,“克日熊总理来验兵,八大王与其相争,而主公却与其相处颇顺利,这便是做的好的处所。”
赵营军队转进枣阳县后,赵当世曾就赵营接下来的生长方向扣问过昌则玉,昌则玉答复说:“昔朱升谏太祖天子‘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计,以定明祚之基。现部属亦附庸其雅,提九字于我赵营。别离为‘精武备’、‘广结援’、‘顺朝廷’,主公可引觉得导。”
昌则玉说道:“主公切莫自限视野,我营现为官军,有了这一层身份在,外援之路可谓四通八达,应有尽有。”而后拈指细数,“部属鄙意,李自成、孔庆年、杜纯臣,起码这三人,联络不成绝。而左良玉、刘国能、陈洪范,我营不成等闲视之。”
赵当世疑道:“照此说来,效仿刘国能,恐是最顺朝廷的举止了。”
刘国能虽说已经被招安,但毕竟是流寇中的老资格,又与赵当世在老闯王部下有同僚之谊。何况,其人沉毅有谋,比较正气,如果能与他交好,无益无弊。
赵当世深然其言,但一时候难以想得通透,再问:“若以先生高见,可为营以外援的,有哪些?湖广、河南空中,八大王、老回回、曹操等皆不成恃,更有何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