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嫁妆[第3页/共3页]
这城里头众说纷繁,说甚么的都有, 也不晓得该信谁的,但还是盼着来岁能分到几根红薯苗。
这些都没甚么独特的,奇的是这些巾子皆是用的绒圈锦的织法,一块块巾子织得毛茸茸软绵绵的,整整齐齐地折叠好,摆在货架上。
“一眼都望不到边。”
想来那些士族大夫们,应是食过红薯的,不知食了多少,但是把那贵重的粮种当作饭食抑或消遣吃了很多?
“你买恁多面巾何为?”四娘好笑道:“当嫁奁么?”
也有人说没这回事,这头一年的红薯种子要先供应关内河东河北一些轻易闹水灾的处所,他们长安人一时怕是轮不着, 只要那些个有门路的家属才气弄一点在自家各种。
“另有那花布也都雅得紧,只代价到底高了些。”
“你可晓得那河西之地种了多少白叠花。”
用上如许一条面巾,沾些热水,拧至半干,再擦上一点精制的羊脂皂,啧啧……
很多从西面过来的商贾都是这般说,很多人听闻了,便很羡慕,亦有那不平之人,言是他们这些住在天子脚下的人,倒是叫那边疆之地的给比下去了,因何,还不是因为那离石罗三郎,提及来,这回献粮种的昆仑人,听闻也是那罗三郎的弟子……
这买归去一用,便晓得此中分歧,这柔嫩度,这吸水性,其他布料底子比不得,那些个布巾再贵再华丽,也是徒有其表,不当用。
至于说都城百姓如何能在家里种红薯, 这在二十一世纪确切不太能够, 但是在公元七世纪这时候,那就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