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觐见[第1页/共4页]
董氏占了朝廷,为坐稳天下,扶先帝季子会稽王继位。不料,会稽王还未到都城,在西凉安定羌乱地二皇子俄然引军回朝。董氏固然得胜,此时元气却耗损大半。且部下军士本是朝廷之师,经历大战以后,民气浮动,并不肯再为董氏卖力。兵临城下,二皇子收回戡乱书记,董氏李氏祸乱朝廷京师,北军、南军、三辅都城戍卫军士,畴前为叛将所挟,今若投明,可既往不咎;若再有持续助外戚为乱者,格杀勿论。
徽妍当时却一点也不怕,只晓得一板一眼照章办事。她看也不看他,在众皇子皇女面前,结健结实地将他手心打了三十下。
天子在上首坐下,张挺与侍臣们正式觐见。
这八年里,中原剧变。
天子纵马驰到官署前,看到等待在官署门外的使臣,行云流水地拨转马头,在他们面前愣住。
“你想好了么?”她还记得他伸脱手的时候,头昂得高高的,一双凤目冷瞥着她,似笑非笑。
徽研身为女官之长,立在张挺身后。轮到她拜见的时候,天子看着她,莞尔,“王女史朕识得,当年在宫学,女史与朕同为弟子。”
当时,恰逢匈奴单于归顺汉庭,自请为婿。先帝应许,在浩繁的宗女当选了一名,封为公主,赐单于和亲。
徐恩答道:“筵席已在堂上设好。”
固然很多年未曾见过他,徽妍却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那张脸,从少年时就总有一股不经意般的冷峻之气,严厉时更甚,的确光阴无改。
嫁给了太子,今后就是皇后。统统看起来都举手可得,徽妍只须抬脚,便可登天。当时,父母的一些朋友,在登门拜访时,已经偷偷地致贺。
此地以戍边为要务,并不像其他的城邑那样繁华。民人军士来自各地,口音稠浊。不过对于归汉的世人来讲,已是非常亲热。天子驾临,城中到处是实兵荷甲的军士,在街上列队,来交常常,森严的模样,看着蓦地让人增加了很多严峻。
匈奴虽离中原悠远,动静却不闭塞。
少年事月,徽妍mm回想起来,总感觉透着纯真和好笑,却分外贵重。
“张内侍,”他说,“一别八年,别来无恙否。”
徽妍听着他们说话,忍不住想起当年。
待得垂垂近了,徽妍偷眼瞅去,却见并无车驾。几骑武弁甲士颠末以后,一人忽而呈现在面前。
徽妍等人出门时,天上开端落下细雨,不过没多久就收了。雾气散去,阳光始露。与徽妍同车的两名女官,都是阏氏的侍女,一个叫李芝,一个叫梁妙。她们当初也都是以良家子之身选入皇宫,后被选为和亲公主的陪侍,远赴匈奴。因为见的是天子,世人都穿上了官服。徽妍是女史,圭衣高髻,但因阏氏丧期之故,未着朱粉。
“本来是徐内侍,恕妾痴顽,一时竟未记起。”徽妍施礼道。
天子浅笑,将马鞭交给侍从,走畴昔。
他公然还记得。
正神游,俄然,一阵鼓噪传来。
乐工奏起鼓乐,喜气洋洋,归汉的侍臣们相互揖让,跟着天子走入官署,脱履登堂。
朔方郡坐落边疆,取自《诗》中“天子命我城彼朔方”,以朔方城为郡治。建城数十年来,汉庭从本地征募十余万人实边,城墙以内,荒漠皆垦为地步,阡陌纵横。
父亲的话语,如同枯井中的反响,干哑而玄虚。徽妍当时幼年,并不能了解父亲这番话师何意,但父亲却并不向她多解释。她的祈求没有任何感化,没多久,她就带着满怀的苍茫和惊骇,跟从和亲的步队分开长安,踏上了前去匈奴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