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青词[第1页/共3页]
看到这个题目,考官们也都在苦笑,不过,却没甚么人有劝谏天子改换题目标设法。
风向,真的变了啊。
刘同寿可没空理睬这些走来走去的家伙,他正在苦苦回想呢。那篇青词中,有龟,有凤,还稀有字甚么的,最后另有个好口彩,实际内容却很浮泛,以是,他只能一边做暗号,一边拼集,用的体例当然比较奇特。
不过,固然本身没底气,但他却也不筹算这么等闲的放过刘同寿。
不会写?不要紧,跟着题目发下去的,另有一篇格律表。有了框架,以进士们的功底,添字句出来也不是不成能完成的事情,只是文采有凹凸之分罢了。
刘同寿大喜,这两个词恰是原版所用,他不假思考的落笔写就,然后长长的出了口气,这才有空去寻提示之人。
吃过午餐,下半场开考。
唐宋诗词登峰造极,断了先人通往顶峰之路尚在其次,最关头的是,颠末两千多年的生长,儒学在明朝已经生长到了相称的高度。不消说进士,即便随便从府试考场上抓个童生出来,立即命题一首,他们都能七步成诗。
如果刘同寿能会读心术,读出其别人的设法,他必定是要痛骂的,谁苦谁晓得,哥这会儿已经欲哭无泪了,格律表对其别人有效,对他却一点用没有,除非给篇范文,不然累死他也写不出来。
这就是相同不畅形成的结果了。
不过,上述所说,乃是凡是环境,在嘉靖年间的殿试中,诗词的首要性,全不在策论之下,因为天子喜好这个。
刘同寿想到的体例当然是抄,不是抄其别人,而是畴宿世的影象中抄。严嵩写的那篇初级青词,他看不懂,也记不住,不过,有一篇相对浅近,文采也还不错的,他却有些印象,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把零散的影象拼集出来。
连刘同寿,现在都在心中痛骂:青词?那狗屁玩意本身连看都看不懂,更别提写了。这是红果果的坑爹哇?黄锦的阿谁死瘦子也是够坏,如何也不说事前提示一下?让人有个筹办啊?
青词和南北朝风行过的骈文有些类似,词用俪语。以四字和六字构句,极度讲究对仗格律,对词采富丽的要求,几近达到了变态的程度。
但是,让夏言绝望的是,非论如何作想,就是没人跳出来向刘同寿发难。
众所周知,明朝对诗词歌赋的正视,远在唐宋之下,并非明朝文人不好此道,只是客观前提制约了这类文学情势的进一步生长。
事到现在,再抱怨也没用,只能尽量想体例了。
他这番造作,很快就吸引了其他考官的重视力。
能令世人失态至此,可见这个考题有多不着调。
这几年,夏言本身写了很多青词,看别人写的也很多,但他向来没见过这类写法,只见刘同寿在草稿纸上东写西画,零零散散的搞了一堆画符似的东西,完整就看不出个以是然来。
原著的袁探花还没来都城,刘同寿揣摩着只能是张孚敬帮手了,谁想到昂首一看,阿谁背影很眼熟,恰是一样以青词闻名后代的顾鼎臣!
夏言在刘同寿身边立足很久,虽未出声,但脸上的神采却一向变幻不定,时不时的还摇点头,一副恨铁不成钢,又或深恶痛绝的模样。
也不知拼了多久,他终究拼出了大部分内容,可开篇的两个对仗的名词,却如何想也想不出。就在这时,夏言宏亮的声音再次响起,他提示考生,时候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