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理[第1页/共3页]
东马由砂拉越和沙巴(北婆罗洲)两个州构成,与文莱苏丹国和印尼加里曼丹省交界,共有国土面积约198 069平方千米(砂拉越124 449平方千米,沙巴73 620平方千米)。东马与印度尼西亚之间以连缀不竭的山脉为天然分界,在砂拉越境内,有Banjaran Kapuas(卡浦山脉)、Banjaran Kelingkang(吉令康山脉)和Banjaran Iran(伊朗山脉),在沙巴境内有Ban-jaran Crocker(科洛克山脉)、Banjaran nd(麦特兰山脉)和Banjaran Brassey(布拉赛山脉)。科洛克山脉(南部)也是砂拉越与沙巴的天然分界,其走向大抵与州西海岸平行,最高的山岳即驰名的金那巴鲁山(Kinabalu,俗称“中国孀妇山”),海拔4101米,为东南亚之最高。该山由大块火成岩构成,边沿陡峻,顶部平坦。
马来半岛降雨充分,河道密布,河道根基以骨干山脉为分水岭,别离注入南中国海和马六甲海峡。较大的河道有Sungei Pa-hang(彭亨河),源于彭亨西北部骨干山脉以西,长475千米,注入南中国海;Sungei Perak(轰隆河),源于轰隆北部与泰邦交界处的高山,长400千米,注入马六甲海峡;Sungei Kelantan(吉兰丹河),源于丁加奴高原,注入南中国海。别的另有注入南中国海的Sungei Trengganu(丁加奴河)、Sungei Dungun(龙运河)、SungeiRompin(罗宾河)和Sungei Endau(兴楼河),注人马六甲海峡的Sungei ng(巴生河)、Sungei Bernam(波南河)、Sungei Muda(穆达河)、Sungei Kedah(吉达河),以及注入柔佛海峡的Sungei Johor(柔佛河)等。
马来半岛的地貌特性是多山,纵向平行摆列着一系列山脉,从西到东,有Banjaran Bintang(滨登山脉)、Banjaran Titiwangsa(骨干山脉)、Banjaran Gunung Tahan(大汉山脉)和BanjaranTimur(东岸山脉)。骨干山脉及其以西诸从属山脉,均源于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初期山系;大汉及东岸山脉则更加陈腐,乃天生于古生代结束之际。因为地处热带,历经上亿年的风剥雨蚀,除大汉山脉外,其他山脉顶部原有的极厚的堆积岩早已不见,导致花岗岩岩体外裸。骨干山,顾名思义,是马来半岛的一座最首要的山脉,被称做半岛脊背,北起泰国,南至森美兰,长约483千米(300英里),宽约48千米至64千米(30至40英里),稀有座岑岭,此中最高者为Gunung Chamah(哥布山),海拔2171米,是半岛东、西两部的分水岭。马来半岛最高的山岳是Gunung Tahan(大汉山),海拔2 187米。
马来半岛的构成与这一太古大陆的变迁有密切干系,是该大陆冗长的降落、堆积及其伴随的造山活动,终究培养了马来半岛的根基地貌。时候大抵是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初期,即约1.27亿至1.52亿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