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第6页/共12页]
厥后大发明家马钧对其停止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兵器,但是因为出产很庞大,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以是没大量出产,后失传。
编辑本段神臂弓的拉力
方镞箭能够在飞翔时保持安稳,并且带有一个锋利的金属箭头。西方弩兵凡是会照顾一块大盾牌上疆场,幸亏拉弩弓时有所防护,这类盾牌非常高大,并附有木制的支撑物。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界桥之战,这八百“先登”在袁绍大将麹义(不要看不起被演义忽视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示比所谓的“河间四将”还抢眼,厥后因为居功自大,被袁绍杀死)带领下竟然击败公孙瓒的“万余”骑,此中还包含精锐的“白马义从”!“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呼,直前抵触,强弩雷发,所中必倒”,史乘中写很明白,这八百人“晓习羌斗”,也就是熟谙“骑斗”,在公孙瓒马队冲来时他们躲在“楯下”,“未至数十步”时一起冲出,用千张“强弩”射垮了公孙瓒纵横北地的“控弦”。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懦夫奇材剑客”,深切匈奴要地,与相称于本身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马队相遇,成果他们硬生生对峙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但最后李陵箭尽被擒,被俘前他曾说:给我的兵士每人三支箭,我们便能够对峙到汉朝边疆。可惜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传闻他们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从中可见“强弩”对贫乏重甲的“控弦”的杀伤力能够用“可骇”来描述。附带说一下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张郃“大戟士”面对被麹义击败的2千马队时,底子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来救了袁绍。麹义先登——轻马队的克星。
箭重24g,初速率140m/s,阻力系数1.21E-5,则成果为
总路程呢?初仰角10度,射程520米,那么,总路程必然略小于520/cos(10°)=528米。我们就保守一点,让箭飞翔528米。
弩之大小分歧,名亦各别,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须用足踏,盖非手之力足以胜任也。其名则有神臂弩,花装弩,穿镫弩等,大抵皆以其用法分歧而异名。至弩之搆造,仍然如是也,大抵此等项目,皆出于唐宋之间,固非当代所定之称呼也。弩之服从较弓箭为巨,及火器兴,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乃至本日,不但习此者少,并其称呼及情势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兽时出为民害,山居者犹多设窝弓以侵占。猎户以猎兽为生,火烧以外,亦借窝弓以设伏,一旦火烧见效,亦有以弩杀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