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1页/共2页]
这场大火,烧掉了坤宁宫和乾清宫。两大宫乃帝后寝处,重修势在必行。但国库因为西征蒙古,南定苗疆与东援朝鲜已经空虚了,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內库只够勉强保持十万寺人,九千宫女构成的十万九千人内宫的豪华华侈,也是入不敷出。以万历的脾气,重修两宫少则耗银数百万两,那里拿去?老百姓上缴的赋税已是逐年增加,不堪重负,再命令加收是行不通了。因而万历想到了‘开矿’,不向百姓伸手,折中向地里挖钱。这实在是对百姓的莫大‘仁慈’!
史载: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岂不谅欤?
************
攻破一座小城,斩杀多少草民,对朝廷来讲易如反掌,如耍儿戏。但是,民气不成欺,民志不成夺。怨,可散不成聚;仇,可解不成结。一片丛林被大火焚毁,常常是由一燃烧星激发的;一个庞大王朝被公众颠覆,常常是从一丝末节引发的。星火燎原,蚁堤溃穴,古今中外,概莫能免。这燃烧星,在萌发时,细如秋毫,除了天上地下,都没有重视到。但是,它燃烧成为熊熊大火,能将大厦吞噬。
此时,天下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天下覆盖在瘟疫的可骇暗影下。同时,明朝江山内忧内乱,外有女真蒙古动乱,内有瘟疫兵变横行。
************
大明,在灾害逃也。
************
这统统能够带来的恶果天子内心都清楚,只是想不到厥后会生长到亡国的境地罢了,不然打死他也不敢胡来。但是万历帝见钱眼开,而后便是一发不成清算,派出一批批税使,分驰天下,职位与矿监一样超出在处所官员之上,到处‘开采’银两,步步设立税卡,**掳掠,没法无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千百万家流浪失所,遂有部分朴重的官员抗疏争议。
更夫一时呆了,心中生收回一种莫名的发急,脑海中却仍然有一道流光在闪亮。但是更夫并没有在乎,他甩了甩头走开了,随后多数也忘怀了。
官员恭维阿谀,不顾名节;朝政法纪混乱,是非倒衡;后宫阉党乱政,官宦勾搭;衙门欺民霸地,大家思逃;兵士孱羸叛变,杀马而食;社会沉徭苛税,民不聊生。
明朝不亡,天理才是怪事。
因而,‘开矿’成为不成窜改的国策,大内的寺人一波又一波奔赴各地,他们开矿的体例层出不穷,都是往百姓的家里‘开采’,往人的口袋里‘开采’,往繁华的闹市、商阜、豪绅‘开采’。因而‘开矿’变成了一场旷日耐久、苛虐天下的‘奉旨掳掠’,出面禁止的官员都遭到峻厉的惩办,不是夺职就是放逐乃至人头落地。金银、珠宝则是源源不竭的流入了紫禁城,流入了天子的口袋。当乾清宫、坤宁宫的围墙楼台高筑的同时,寺人们在外城兴建的豪华私宅,更如雨后春笋般丛生。
有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更夫昂首一看,但见西天有一银灰色的流光,不徐不疾朝正东方驰去。那流光青芒四射,时为银灰色,时为金黄色,变幻莫测,直向朝日初升的山颠进逼,正要与朝阳相逼的那一刻,流光俄然不见了。
但是,统统奏折,万历帝都“留中不发”,还是老模样,用心不予理睬,不与争辩,我行我素。用申时行的话说就是:“惟亲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甚么意义呢,就是‘陛下您是天子,全天下都是您的子民,做甚么事情您本身说了算,不要理睬那些小臣的话’。至此,五府六部乃至内阁大臣接二连三辞职,帝不见官,官不见民,五湖四海震惊不安,民变此起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