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乱世栋梁》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二章 选择[第1页/共3页]

陈庆之入洛阳以后,为洛阳的繁华所震惊,与洛阳士人打仗后,赞叹“衣冠人物尽在中原”。

但是,李义孙不能这么做,因为他的侄子李人杰现在在关中。

并且金墉城的位置很关头:挡住了洛阳城北和北面邙山之间的陆地通道。

李义孙心中想着事情,想起李笠亲笔信中的内容。

李笠当年,还是个少年时,就杀了李家的仇敌,让李延孙的大仇得报。

但金墉城的驻军不需求太多,这些年来,一旦西魏/周国军队逼近洛阳,邺城那边天然会变更兵马救洛阳。

李义孙的父亲李长命,兄长李延孙,都是作为朝廷的忠臣,不竭交战。

能够让天下同一,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常日子的朝廷,才是值得尽忠的朝廷。

李义孙感觉本身若投降楚军,李人杰一家能够会不利。

陈庆之所部兵马,连战皆捷、长驱直入,胜利护送元颢到魏都洛阳。

只能到时再说。

以是,哪怕仅仅是报恩,他给李笠做内应,也是应当的。

四十多年前,梁国大通二年,魏国产生内哄,梁国将军陈庆之,受命率军护送在梁国出亡的魏国宗室元颢北上。

金墉城比拟洛阳城,不大,但数千兵力扼守,正合适,城墙坚毅,即便是数倍于己的雄师围攻,孔殷间也攻不下来。

这水一放,导致周军大败,宜阳也守不住了。

随行兵马当中,之前率军到达宜阳助战的和州刺史李义孙,看着面前的山山川水,有些走神。

他本该在东边伊川的和州镇守,抵抗楚军打击,但战局有变,朝廷要放弃洛阳,放弃阙南,出兵回关中,只守洛川一带。

九曲坂一战,守坝的周兵,是被他派去的人处理,待得瞥见了焰火信号后,决堤放水。

因为楚军来势汹汹,以是宜阳守将决定后撤,撤往洛水上游,汇合火线友军,仰仗天时抵抗楚军追击。

但因为随行另有大量百姓和军属,以是行军速率较慢。

宜阳西南,洛水畔,群山环抱的一合坞边上,西行的周国兵马,连同大量军属、百姓,在此歇息。

自汉以来,洛阳城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无数次大兴土木,在地里留下了太多的陈迹。

李义孙感觉李笠说得对,天下乱了将近三百年,这乱世,是该结束了。

祖珽见皇太子一脸愁闷的神采,发起:

所幸,楚军为周军在沿途设下的疑兵所阻,追击速率也很慢,给了宜阳军民撤退的时候。

李延孙身后,李义孙和姊夫韦法保很快平叛,稳住结局势,韦法保随后挑起大梁,坐镇阙南,带领将士与东贼周旋。

以是,他只能跟着雄师撤退,这一撤,也不知,接下来还会经历甚么。

因为本地人丁不敷,粮食产出未几,没法扶养太多驻军,以是,驻防洛阳的东魏/齐国军队,常日里的数量有限。

并将洛阳及周边地区(河南郡)四十万户迁至邺城。

当初,魏帝元修与权臣高欢分裂,率部入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随后另立天子,并迁都邺城。

李长命孤军守城、城破后被俘,宁死不平,被敌军主帅侯景殛毙,而李延孙是因为长史企图投东贼(东魏),被殛毙。

现在,四十多年后,南军再次光复洛阳,而此时的洛阳,已经残破不堪,和陈庆之当年看到的洛阳,截然分歧。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