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礼节的麻烦[第1页/共3页]
“回皇太后的话,有一份,主子这就给皇太后找出来。”刘诚信说着,将一份奏本抽了出来,恭恭敬敬地递给了慈禧。
“六爷起来吧。来呀,刘诚信,给六爷看座。”
恭亲王听着慈禧在那边吼怒,内心明白慈禧太后已经拿定了主张,一颗悬着的心垂垂放了下来。
既然太后同意了,上面的事儿,应当还不算难办。只是少不得又要和那些保守固执的家伙们唇枪舌剑一番了。
“只是少不得又有人拿来讲事。”慈禧哼了一声,“你我耳根子便又不得清净了。”
早在1867年,在会商修约题目时,总理衙门就这个题目收罗过几个首要封疆大吏的定见。绝大多数人主张在天子成年之前应躲避这个题目。李鸿章以为,与恭亲王打仗就足以上达天听,直接觐见并不会使本国的交际使节们另有所获。至于天子成年后的觐见仪礼题目,他主张能够答应本国公使相沿晋见本国国主的礼节。曾国藩则以为,康熙天子当年曾经把俄国当作是一个划一的国度,而不是一个部属附庸,以是朝廷也能够把本国公使当作是具有划一职位的国度的使臣,使之免予遵循中国的风俗。曾李师徒的建议无疑又遭到了保守派官员狠恶反对,他们坚称“祖宗之法不成变”,“毫不成从本国之民风,变中原之礼法”。
“眼下便有一件费事事。”恭亲王晓得慈禧还在为王家璧上折子的事活力,不由得感喟起来,“尚不知如何办理。还须皇太后示下。”
“臣领旨!”
“臣叩见皇太后。”
“皇太后说的是,总署未将邀函送来,便是怕漏了动静,言官肇事。”恭亲王晓得,“无识墨客,若借机群哄,便又是一场大风波。”
“回皇太后,臣觉得,这使臣该派还是得派的,断不成为了戋戋浮名,碍了两邦交好。”恭亲王想了想,答道,“只是这使臣去的名头,不成说是道贺,得换换才成。另有此人选,也需细心考虑。”
“噢?又有甚么事?”慈禧问道。
刘诚印给恭亲王搬过一个绣墩,恭亲王谢过后坐了,慈禧便要刘诚印将林义哲的折子交给了恭亲王。
“刘诚印,船政的折子,今儿个有没有?”慈禧太后问道。
“如许吧,叫大起儿,朝集会一下这事好了。”慈禧太后起家道,“使臣是必必要派的,这一块儿无庸置议,要议的,是去的名头,另有人选。”
“第一号铁肋木壳轮船将要完工,先生如果无事,陪我去看看如何?”林义哲想起了正在船台上制作的“威远”舰,不由得一跃而起,对徐润道。
“今有法兰西国公使呈递国书,言其国主将传位其子,届时请诸国使臣到贺,共赴新主加冠之大典。”恭亲霸道,
慈安是一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便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衡量,即便把她与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较,慈安太后也毫不是一无是处。决定朝政大端,慈安优于德,而慈禧优于才。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以是平常朝政多让慈禧措置。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碰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咨询慈安的定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节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体例的。
“议着?没人去总署闹吧?”慈禧太后嘲笑了一声,“我估么着,这两天这折子又好多起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