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草根李秀成[第1页/共3页]
此次大败仗,使李秀成认识到,单凭本身的一军之力,难明天京之围,因而要求到天王洪秀全支撑,行文各路将领,商定承平军各路人马在安徽枞阳停止集会,共商救天京体例。
8月23日晨,承平军两万余人从西、南两个方向直逼城垣。清军未及比武,即纷繁惊溃。当天中午,承平军即进占庐州城。
曾国藩复出后,对湘军进取安徽,然后合围南京作了详细的军事摆设。
李秀成的母舅,看李秀成很机警,决定帮他一把。这位村塾西席,在李秀成八岁那年,把他带去私塾读了两年书,不要学费。但李秀成到了十岁,家里糊口太苦,便不能再读下去了,父亲把他叫了返来帮忙父母干活养家,他哭了三天三夜。
战前,德兴阿对劲地说:“各路马步兵勇,或多或少,择要漫衍,有警则奋勇向前,贼多则添拨援应;海全一军驻扎石梵刹,不管那边告急,皆可策应。”
在李秀成率部东进的同时,陈成全率部由浦口北攻六合,因为道员温绍原据城死守,直至10月24日才霸占。
1858年8月上旬,李秀成与陈成全、李世贤等将领于枞阳商定:先由陈成全、李世贤等率部霸占安徽庐州,然后由吴如孝率部在庐州东北一带活动,管束清朝大将胜保所部清军,陈成全则率主力速进滁州东南的乌衣镇一带,会同李秀成部尽力打击江北大营,先攻破清军江北大营。
当时,清军重新构造江南江北大营,天京被围日紧,南郊板桥、大胜关已被清军攻陷,七桥瓮、印子山、雨花台也处于清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李秀成日夜焦炙,在全椒抓紧练习军队,筹办先扫清江浦、浦口之敌,以安宁天都城内的民气。
李秀成,初名李以文,广西客家人,出世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这个村庄当时属于广西梧州府藤县宁风乡五十七都长恭里,四周是一片高山峻岭,村庄四周住的都是费事农夫。他们多数靠做雇工、种田、烧炭来保持糊口。李秀成的父亲李世高,给地主垦山莳植,寻食度日。李秀成的母亲陆氏,给李秀成添了个弟弟,取名李明成。
清军不战而逃,德兴阿北逃邵伯镇。
陈成全部突破清军陡冈虎帐,直下浦口,在从九洑洲渡水前来的承平军共同下,再次大败敌军,并将浦口一带的清虎帐垒全数烧毁。清军见后路被袭,步地大乱,纷繁夺路而逃。德兴阿先逃六合,后由水路逃往扬州。
承平军再克安徽庐州,清廷高低为之震惊。咸丰天子大怒,当即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统统皖境各军均归其节制。同时,谕令湖广总督官文从沿长江东下的鄂军平分拨劲旅,赴援庐州;谕令德兴阿从江北大营中酌拨马步官兵,前去庐州“协剿”。
江北大营惨败后,清廷将德兴阿撤职,并决定撤去江北大修建制,江北军务由江南大营统帅和春同一节制。咸丰天子还急诏曾国藩复出,让湘勇入浙,保东南半壁江山。
以后,洪秀全、杨秀清在金田揭竿而起,李秀成决定造反,他插手承平军,作战机灵英勇,晓得用脑筋,他在承平军中,较早认识到洋枪洋炮的能力,部下弄了好多洋枪洋炮,很快崭露头角,从一名浅显的兵士晋升为一名优良的青年将领。
承平天国在“天京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建国元老死的死、走的走,军事局面首要依托李秀成、陈成全、李世贤等青年将领竭力保持。而这一次曾国藩的敌手,就是浓眉大眼的农家青年李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