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酒精花露[第1页/共2页]
古法琉璃的汗青很长,到时下已达惊人程度。
除红妆外,亦有白妆。白妆便是不施胭脂,单以妆粉敷面。称为“白妆青黛眉”。权臣梁冀的老婆孙寿,曾在两眼下沾妆粉,如同啼痕普通,名为“愁眉啼妆”,曾流行一时。两种妆面皆能凸显妇女忧戚的意味,易于博得男主的垂怜。
《承平御览》亦录有《拾遗记》一则妙闻。武帝曾赐给美女人董偃一座紫琉璃屏风,董偃将其张设床后。酒保隔屏看到床头烛光,误觉得没有隔挡,便立在屏风外,为主扇凉。
《北史·大月氏传》记录:“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因而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芒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惶恐,觉得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诸母亦轻声答道:“午后坐定,想必用不了多久。”
《拾遗记》:“孙亮作绿琉璃屏风,甚薄而莹澈,每于月下清夜舒之。常与爱姬四人,皆振古绝色……使四人坐屏风内,而外望之如无隔,惟香气不通於外。”三国时,吴主孙亮命人制作了一座绿琉璃屏风,常于夜色洁白时,张设在月下,让他最喜好的四位爱妾坐在屏风当中,旁人能够清楚看到四位美人的形影,却闻不到她们的香气。想想就感受很有情调啊……
比起刘备一开端设想的粗糙的蒸馏器。侯府良匠已在夏馥、苏伯的带领下,停止了针对性的改进。
女道笠裠(qún)遮面,玉色昏黄。悄悄一笑:“所谓何事?”
夏馥点头道:此乃方士不传之秘。
幂篱,本是胡装。粉饰头部之巾,常以玄色三纱罗织成。将一块布缝成筒状,上以圆布盖顶,戴时上面覆盖头顶,上面垂于背部,在脸部开一椭圆形的孔,只暴露脸部。始用于西域胡人。因西域风沙大,为避风沙,西域女子喜好戴幂篱出门。且在西域男女都可用之。后传入中原,至唐初尤其流行,成为妇女的出行之服。
身处高楼,足不出屋。却仍要扮装。这实在是一种糊口态度。
刘备落座问安。看了眼闭目养气的女道,这便低声问道:“姐姐何时会醒?”
如此神技,承平道中必有高人习得。
诸母这便停动手中针线,目光慈炯,柔声说道:“快出去。”
琉璃确切出世于炼丹术。想了想,这便返回家中,乘天梯中转七层顶阁。女道和故大将军霜妻皆在。刘备比来诸事繁忙,已少偶然候上来拜访。女道整日打坐养气,修炼仙术。寡言少语。故大将军霜妻,闲来无事,便向母亲索来针线,为刘备绣制新衣。
只是,室内别无旁人。为何还要整日戴一顶斗笠,刘备并不清楚,也没有问。随她吧。
一小瓶花露,竟炒到万钱!
刘备这便赶到将作馆,扣问夏馥:邑中可有匠人会烧琉璃?
诸母喜红妆。
听完,女道轻声说道:“丹术非我所长。不过,我却能够替你一问。”
此蒸馏器,原型为甑(zèng)。时下用于蒸饭的一种陶器。底部有很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后代的蒸锅。
此妆容,要先于脸部涂抹一层胭脂,再用米粉(铅粉)悄悄敷盖,俗称“飞霞妆”。这妆面合适老妇。可使老妇显得面色红润、容光抖擞、闪现芳华美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