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第2页/共2页]
在维新活动酝酿并日趋高涨之际,1897年11月,德国侵犯者悍然出兵侵犯山东胶州湾。这一强盗行动,激起了天下群众的爱国义愤。康有为闻讯,赶赴北京又持续三次上书光绪,指出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已刻不容缓。他夸大“变则能全,稳定仍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光绪深受震惊,于1898年6月11日,公布了“明定国事”的圣旨,宣布变法。
戊戌变法的失利,表白改进活动已不能消弭中国的民族、社会危急,中国社会呼喊着新的权势、新的门路!
光绪按照康有为等人的发起,接连公布了几十条鼎新的诏令,内容包含经济、军事、文教、政治诸方面。固然光绪并未向资产阶层维新派开放政权,但在政治上赐与了必然程度的谈吐、出版、结社的自在,在经济上也制定了一些无益于民族本钱主义生长的政策,在文教方面则采纳了一些打击旧学、倡导新学的办法,有助于民族本钱主义经济的生长和资产阶层文明思惟的传播。
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插手会试期间,传来了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动静。天下哗然,有人提出了拒和废约、迁都再战的主张。康有为则策动插手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当局,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这便是驰名的“公车上书”。至此,酝酿多年的资产阶层维新变法思潮生长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要求变法的呼声日趋高涨。
但是维新变法的要求却引发了封建固执权势的惊骇与仇恨,也遭到洋务派的反对。张之洞在1898年3月写了《劝学篇》,公开对抗维新变法思惟。中国要不要变法?环绕这个题目,维新派与洋务派展开了狠恶的论争。这是一场维新与保守的争辩,是资产阶层思惟和封建主义思惟的正面比武。通过论争,很多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主动倡导资产阶层新思惟新文明,有力地鞭策了维新变法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