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历史的拐点》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甲午海战[第1页/共4页]

1854年,柏利率美国东印度舰队达到日本江户,用炮口逼迫日本开港并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堕入了和中国类似的地步。分歧的是,中国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甜睡,而日本则在危急感的逼促下停止了闻名的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轨制和科学技术,摆脱了亡国灭族的运气。并且,跟着国力的加强,日本开端气势汹汹地停止对外扩大与侵犯。

甲午的惨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害也促进了中百姓族精力的亟变。中国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就自甲午惨败以后开端。义和团活动义和团活动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发作的一次反帝爱国活动。

次日,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向北洋水兵挑起一场狠恶的海战。战役场面非常悲壮,在茫茫洋面上,海军官兵们用炮火和热血表示了中国甲士的爱国主义精力和豪杰气势,在舰阵殁者90余人,与舰共沉者600余人,水兵将领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捐躯。在战役中,重创日舰5艘,迫使日舰退出黄海海面。

《辛丑条约》大大减轻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清当局完整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洋人弹压中国群众反帝斗争的东西。它表白,靠新式的民族斗争体例,已难以窜改中国的运气,中国社会已处于山雨欲来的危局,它呼喊着新的救亡活动和民族觉醒。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峻的不平等条约,包含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内容。清当局向各国赔款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保,40年内分年付清,再加上利钱,本利共达98亿多两,各省处所赔款另有2000多万两,今后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均由帝国列强节制;在北京设立“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在这一地区内居住,各帝国则能够在此驻兵,今后,“使馆区”成了“国中之国”,成了帝国主义策划侵犯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清当局的太上皇;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大沽沿路炮台“一概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沿铁路12个计谋要地,准予各国派兵驻守,如许,侵犯者能够随时对清当局停止军事节制,直接弹压中国群众的反帝斗争。

义和团鼓起后不久,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标语,它反应出当时的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冲突已成为最首要的冲突,封建主义与群众大众的冲突临时降到了主要的职位。同时,这个标语也反应了泛博的小出产者没法突破皇权主义的思惟桎梏,更不成能在救亡活动中提出一个超出陈腐皇权主义的救国计划。别的,他们提出的灭洋标语,固然触及了期间的救亡主题,却具有自觉排外的掉队性。

明治维新期间,明治天皇就建立了对外扩大政策。1874年5月,日军武力犯台,迫使清当局签订了《台事专条》,获得50万两补偿费,获得了对琉球岛的权力。1876年,日本以武力勒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获得了互市租地、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本地自在飞行等特权,今后全面向朝鲜渗入,并诡计以此为根本,进一步侵犯中国。1887年,日本的部分军国主义分子制定了《征讨清国策》,傲慢地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筹办”,对中国停止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役。1890年,日本产生经济危急,海内阶层冲突非常锋利。日本当局为摆脱窘境,公开煽动侵华狂热,说中国的东北、台湾是日本的“生命线”。1890年后,日本加强扩武备战,把国度财务支出的60%用于扶植近代化海陆军。日本参谋部不竭调派间谍间谍潜入中国,奥妙绘制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详细舆图,做好了策动大范围侵犯战役的筹办。与此构成对比的是,中国北洋水兵自1888年今后没有再添置任何舰只,1891年后又停止采办枪炮弹药,海防经费竟被慈禧用来构筑颐和园。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