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佛道之争[第1页/共3页]
黄庭坚所说的“似僧有发”却与这和尚“似道无髻”一样事理。宋人重礼法,言及宿世“似僧有发”尚不避讳女子之身,那么这瘦高和尚应也能放下其僧身道心。“羽士”与“和尚”只不过是表象罢了,“真妄在心”是也。
张君宝听到这里,悄悄忖思:怪不得少林寺千年古刹,历经交战无数,还是香火鼎盛。本来非是寺内妙手浩繁,乃是金朝、蒙古皆晓得“统治”之道。常言道: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灭了“道”与“佛”,便如同这“载舟”之水变成了死水,死水载舟岂能远行?是以灭其一,才证其“统治”之道。
全真与少林均在江北,倒是江北百姓之福。这江北之地几经复辙,现在百姓只知汉不知宋也。少林寺更是千年古刹,少林寺僧,救国救民,慈悲天下。道之极盛乃全真,佛之大宏乃少林。全真与少林均得民气,若昭然除之,必得民愤。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件十几年,深得此道,才有这佛道之辩。”
张君宝大吃一惊,早就听闻全真教乃是天下玄门第一,不想落得如此了局,忙问道:“道长所言何事?”
张志敬长叹一口气说道:“全真教四分五裂,丹阳子马钰师祖门下弟子远走宁海。长真子谭处端门下弟子随之。长生子刘处玄门下弟子赴崂山太清宫弘道。我等乃是丘处机师祖门下。玉阳子王处一门下弟子去了嵛山。广宁子郝大通门下弟子去了华山。平静散人孙不二归隐洛阳近郊的凤仙洞。自此,全真教不复存在。这诸多变故,皆因我这不僧不道之人所累而至啊。”
张志敬说道:“唉,自蒙哥汗火烧重阳宫以来,全真高低便与蒙古势不两立。两年之前,忽必烈为了进一步打压全真教,便召开了一场关于佛教玄门的大辩论。相约: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而为僧。成果玄门失利,我等一十七名辩手,遵循商定脱袍弃冠,削发为僧。全真教四分五裂皆是以事而起,重阳宫盛况不复再现。全真教毁于我辈之手,实乃汗颜。”
张志敬道:“佛道之争,向来已久,但仅仅是‘佛理’与‘道义’之争,千百年来,并无甚大抵触。忽必烈深得‘统治’之法,挑起争端,并从吐蕃请来八思巴上师压阵,以打压中土教派。
张君宝说道:“谢不敢当,我倒是应当谢过大师昨晚的馒头。”说着还了一礼。大胖和尚哈哈一笑,又去自顾吃食。
张志敬长叹一声道:“于公于私,却不得不去。自先唐尊老子为祖,奉玄门为国教至今,道之大,非全真一派,更有正一道,太一道,真大道,净明道所传不一,江北唯全真道最盛。若不该辩,恐天下人耻之,此为私;佛教一方若少林寺出头,倒也无流派之见,忽必烈处心积虑,从吐蕃请来那摩国师,八思巴上师等藏传佛教。若不该辩,江北百姓这百余年之信心,恐被摆荡。汉地沦为蛮夷之厕不成怕,汉人沦为蛮夷之奴也不成怕,若汉人无有汉人之信心,才最可骇。”
张君宝又想:如果蒙古想要灭佛又或灭道,一声令下,千万铁骑踏过,又有何难?但其授意让中土教派自相残杀,却又高超了很多。便道:“蒙古有此野狼之心,雄图之意,无怪乎开疆扩土,所向披靡。”
张志敬道:“须知杀人轻易,收心最难。适值其同一蒙古诸部,便欲放眼天下,有灭宋之意。可佛道两教倒是他灭宋途中极大的绊脚石,故生此毒计,操纵佛道之争,挑起更大争端,让佛道两派自相残杀。他却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