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八章 三边总制[第1页/共3页]
正德摆手道:“刘瑾,新平堡一役宋楠也是亲历,你陪着朕在蔚州的时候,宋楠但是在疆场上和鞑子厮杀呢,固然他锦衣卫的身份不便参与军务之事,但提出建议应当不是无的放矢。”
“老臣有话要说。”沉默中,一人徐行上前向正德见礼。
只要大同和宣府有一处能事前做好防备筹办,鞑子两翼管束的体例不见效,则必不敢在新平堡久待,乃至敢不敢进入新平堡山谷都很难说。
正德一头雾水,没听懂宋楠说的意义,焦芳淡淡道:“宋大人说的轻巧,洞悉敌军企图有的放矢,提及来简朴,做起来可难了。”
正德沉吟道:“既然诸位都以为设立总制官可除弊端,朕……”
刘大夏皱眉道:“也不必粉饰,未能实施的启事乃是因各镇总兵中官和巡抚的抵抗罢了,总觉得在他们头上多了一个节制之官,故而群起上奏折反对,先皇考虑到世人的定见,才暂缓行之。”
张懋道:“此败北因便是甘肃、宁夏、延绥各镇受命单独承担辖区内御边任务,凡遇战事,相互无协防职责,故延绥遇袭,各镇因循恪守本镇,不敢等闲出动协防之故,导致延绥孤军作战。后先皇痛定思痛,决定设立三边总制府,战时可同一调剂协防,但因各种启事,虽提出,但并未实施。”
张懋点头道:“刘大人记得很清楚,确切如此;宋大人刚才说我边镇反应迟缓,动静通报也不畅,老夫深有感到;近几年来,鞑靼小王子同一各部,气力逐步强大,叩关sao扰也极其频繁,此番竟胆小包天到雄师入我境内围攻皇上车驾之事,足见其猖獗程度;宋大人所提之事,老夫以为很简朴,立即规复三边总制,调和西北延绥甘肃宁夏三边兵马,与东部大同宣府建立军务联动,遇有敌情,互通有无,联动御敌,方为处理之道。”
内廷依托派出的中军官参与兵事,本就是内廷权势得以昭显强大的一部分,此举当然也减弱了内廷的影响力,天然也招致以王岳为首的内廷的反对,一片反对之声中,弘治便将此事搁置下来,三边总制之职变成了有职位无实官的空头衙门。
刘瑾冷然道:“集思广益是不错,但谁都来插上一嘴,岂稳定了套?”
众臣暗自点头,这话倒也很有事理,各地边镇军务都附属于各都司衙门统领,平时也甚少晓得动静,山西都司和陕西都司各自分守所属边镇,兵力足以防备鞑子袭扰,故而之间的军务相互来往的未几。这一次若陕西都司能将鞑子一万骑东进的动静告诉大同总兵王勋的话,王勋再笨也会明白鞑子必是冲皇上而来,或许早就扎了口袋等着鞑子了,又岂会狼狈到被鞑子冲破长城,天成卫战役虏卫差点失守的境地。
刘瑾无语,躬身道:“皇上圣明,奴婢只是怕人多口杂影响定夺罢了。”
“哦?老公爷请讲。”正德浅笑道。
世人本觉得刘瑾会向当年的王岳那样当庭便反对此举,但见刘瑾仿佛浑然不觉,反而面色安静一言不发,到让世人惊奇的很。
宋楠谢过,悄悄道:“皇上,诸位大人,刘尚书所议当然不成行,但此次边镇防务的缺点却确确实在的存在,臣以为题目的关头不在于新平堡是否能重修或者是大同宣府乡邻卫所之间是否能修建沿长城而行的大道,而在于如何能调和用兵。在敌军行动之前便洞悉到他们的企图,那样便可有的放矢,尽早停止防备或者救济,这才是题目的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