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第1页/共3页]
「须菩提!当来之世,如有善男人、善女人,能于此接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聪明,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绩无量无边功德。」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哀号而白佛言:「罕见!世尊!佛说如是甚深典范,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淨,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绩第一罕见功德*。世尊!是实相者,便是非相,是故如来讲名实相。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罕见。何故故?须菩提!如来讲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讲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故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材,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故故?我于往昔节节分割时,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讲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赋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别离?以是,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化名罢了。为甚么呢?须菩提!我畴昔受歌利王节节分割身材,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以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固执。为甚么呢?当时我的身材被节节分割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固执,便会生起瞋恨心。
忍辱波罗蜜:
义趣: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为五眼之一,便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聪明。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谛还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波罗蜜,意为「达到了此岸」。到此岸的体例,总括而言,其有六种,即为「六度」。此中「般若波罗蜜」一度最为首要,故称「第一波罗蜜」;其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都要以般若为前导,不然即如盲行。
信解:
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免遇顺逆二境,必须坚毅,才不致碍道。忍,约可分为三种:(一)生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瞋恚之心;(二)法忍,对于天然环境方面的窘境,如饥饱、冷热等非人力所造者,能处之泰然;(三)无生法忍,菩萨行诸度时,了知统统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
无实,就是「妙有不有」,不住有法,不见诸相可得,统统皆是人缘所生法,皆是无实的,故说「身相非身相」、「天下非天下」、「微尘非微尘」、「寂静非寂静」等;无虚,是「真空不空」,不住权乘不法,故说「是名身相」、「是名天下」、「是名微尘」、「是名寂静」等。无实是不住有,无虚是不住空,离空有二边,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义谛。
义,便是「离相无住,妙有不有」的义理,如经文中「即非……」等;趣,便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如「是名……」、「是名……」等。
成绩第一罕见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