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石文庄原籍鹅颈塘[第2页/共2页]
“小幽、小玉,你们呢?”荆竺问道。
天亮后,世人各自结伴上路,荆竺和祁玉只牵了一匹马,昆仑和小幽也分分开来,相互间保持着必然的间隔。
“诚斋先生也是这里的人氏啊?”祁玉问道,“我读过他的几首诗。”
“戈亮也伶仃行动,远远地跟着去赣州,以后就返回九江。”小幽弥补道,“这两张画像交给值夜的人,另有一张先生留着。”
“如果他真的是跟踪我们,为甚么走了水路?”昆仑拿起新画像核阅着,“这一点很费解。”
还不到中午,小喜和小波便返来了。
“在我们的西北方,不过五十里。”小喜回应道,“如果早些晓得方位,昨日便能够直接畴昔了,鹅颈塘有一条大河连通赣江的支流‘禾水’。”
按照目前把握的环境,荆竺并不晓得石文庄的客籍在泰和县的详细位置,安乐平的飞信也只是寥寥数语。
“有一种能够。”祁玉说道,“我们从净居寺下来后在富田镇住了一宿,他等了一天都不见踪迹,就直接去了赣州方向等待,题目是他不该该晓得我们的目标地。”
颠末一夜的歇息,戈亮的神情有了较着的窜改,还早早地起家晨练,小喜帮着他梳理了头发和胡子,昨夜换洗的衣服已经在灶下烘干,小佟也把行囊清算伏贴,一行人简朴地吃了些东西便遵循摆设上路,小喜还特地泡了一杯姜茶给祁玉。
“在文信公之前另有一名‘诚斋先生’,名讳是杨万里,进士落第,做过太子侍读,封庐陵郡建国侯,多次向朝廷进言献策,他平生都主张王师北进,光复江山。”荆竺道,“曾经一次就保举了六十人,一代大儒朱熹就是那一次被保举的。”
“哦?!”荆竺一愣,这还真是出人料想了。
从飞信的内容只能猜测石文庄当年是附属于汤和、杨璟的率领,但是没法肯定他是从泰和县开端跟从雄师,还是其他甚么处所,算起来石文庄入湘兵变的时候距现在不敷五十年,想要探听清楚客籍地点地应当不会困难。
小幽和昆仑没有言语,看模样是认同了祁玉的猜测。
“小喜和小佟还好说,戈亮比较惹人重视。”昆仑说道,“如果让他一小我去九江或者汉川,不晓得他会不会有设法。”
“我一首诗也不会。”祁玉吐了吐舌头,“另有其别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