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治大国如烹小鲜[第2页/共2页]
吴显祉较着顾不得坐,从怀中抽出一本奏折,递给陆承启,说道:“陛下,微臣幸不辱命!”
而内阁人数,定在十二人是最好不过的。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更何况是十二个博学多才的内阁大臣?办事效力固然不敢说有所晋升,但能够把失误减至最低。
让陆承启啼笑皆非的是,这半个多月批阅奏折以来,连一些宗祠胶葛都呈上来给他看,陆承启直接批了两个字――“无聊”便打发了。也是在当时候起,陆承启才想到内阁制这个东西的。
在大顺皇朝仕进,固然俸禄挺高,但是要夙起,去各部分报到,称之为应卯。就是说辰时之前,要签到。如果早退,会有考功记录,早退一次就要扣人为,哦不,是俸禄。
陆承启再看了一下参谋部,他本来就对军事不甚体味,可他明白,专业的事情,要交由专业的人士去措置。朝中的武官,多数是靠军功升上去的。这都归功于文宗的军事鼎新,才得以建立这个比较好的武官晋升轨制。不过,也有一些靠着世袭武官混入此中的,陆承启也是心知肚明。一个朝代,总会有一些特权世家的呈现,这是不成制止的。但如何让这些特别世家的后代也有点用处?陆承启一时半会还没有眉目,只好一锅端,让他们混入参谋部再说。
吴显祉这才定下心来,说道:“微臣归去便改。”
吴显祉恭恭敬敬地说道:“回陛下,候补官员还多得是,陛下无需多虑。只不过,谙练的官吏未几了。”
未几时,一个顶着熊猫眼的年青男人阔步而入,见礼道:“见过陛下。”
陆承启也顾不得他,当即摊开奏折仔细心细看了起来。在陆承启的打算中,内阁大臣只要参谋权,没有决策权。当然,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还是能定夺的。
当即,陆承启叫来秉笔寺人,拟了一篇圣旨,盖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以后,递给冯承平,说道:“本日是八月初十,另有半年时候,充足举子们赶路了,你下去筹办吧!”
陆承启见他黑圆圈虽浓,但精力却极其奋发,便晓得内阁和参谋部有了。当即笑道:“来人,给吴卿看座!”
陆承启收好奏折,递回给吴显祉,说道:“团体来讲,还不错,记着朕说的,归去当即点窜。吴卿,颠末此次清除赃官,可另有补缺的官员?”
而明朝内阁制不好的处所,在于内阁固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依托寺人送奏折。这大大违背了陆承启的底线,以是陆承启直接规定,奏折须先送到文德殿,由内阁大臣先批阅,再送到垂拱殿,交由他做最后决定。这治国之事,如同烹小鲜,一个不慎,便会有千万人受难。陆承启如许做,也不过是为了谨慎一点罢了。
实在,冯承平内心还是挺忐忑的,他也是大赃官一枚,但他认罪态度非常杰出,几近散尽家财,全都捐给国库了,但把柄全都在陆承启手中,他还是感遭到一丝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