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黄庭经》引证分析[第1页/共7页]
第八章断欲
人丁中之津液比方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能至山顶者,何也?地下水气循土脉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气何故上蒸,则以地中含蓄之热力使然。吾人静坐工夫已久,口中天然产生一种甘津,清风凉淡,异乎经常。此亦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动下焦之水气,循经络之路而上升,至口中遂化为津,此津由炼气而生、与常津分歧,吞入腹中,大有补益。果能勤加修炼,勿稍间断,则第一次吞入腹中之津,又为热力蒸动,化气上升,仍至口中,复还为津。此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加甘美,其补力亦更大。如是循环不休,直至百千万次,功同乳转醍醐,而前人所谓玉液还丹不过是矣。
“心部之宫莲含花。”“调血理命身不枯,外应口舌吐五华,临绝呼之亦登苏,久久行之飞太霞。”(《内景经》第十章)
“正室当中神所居,洗心自治无敢污,历观五藏视节度,六府修持洁如素,虚无天然道之故。”(《外景经》)
泥丸即上丹田,在头顶中,针灸家名百会穴,乃脑也,为修持最首要之关头。当行功时,运周天火候,必后升前降,升到泥丸终,降自泥丸始,所谓还精补脑也。
“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内景经》第十九章)
3、以五藏论灵魂者。《内经》云:“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肺藏魄。”“随向来往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此言魂与神为一家,魄与精的一家,正合丹道东三南二,木火为侣,西四北一,金水同宫之说。
“三十六咽玉池里。”(《内景经》第三十四章)
第二章泥丸
“肾部之宫玄阙圆。”“主诸六府九液源。”“百病千灾当急存,两部水王对生门,令人长生升九天。”(《内景经》第十二章)
“玉池净水上生肥,灵根坚毅老不衰。”(《外景经》)
“琼室当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内景经》第二十一章)
人身藏府以是能有功者,皆神为之宰也。心与神共为一物,其静谓之心,其动为之神。五藏六府自具天然活动之才气,而无涓滴差忒,故曰“心内运天经”。凡人藏府之活动,日夜不休,终有颓废之日亏损之时。修持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放心,再谦虚以炼神。相互感化,则藏府气血之循环能够和缓而得养,免致外强中干,短促平衡,暴躁不宁之弊,自可长生。吾人腔内肺藏之下故意藏。其形如开之莲花,其服从之调血,血调则命理,而身材光润,无干枯之容。口中有舌,为心之苗,心动则气泄于舌。若人老病危垂,魂欲离体,一意存神于心,不惊不恐,稳定不摇,则必延命于俄倾,况当少壮之时,习此放心存神之法,久久行之,当可延年。肾属水,故为六府九窍津液之源,肾气衰则百病丛生。修持者常以心火下交肾水,使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济而结丹,肾有两枚,故曰两部。肾为水之主,故曰“水王对”。生门者,前对脐也。人能常以不动之神藏于脐、肾二者之间,以立命基,则长生不难致矣。玄门功法虽云奇妙,若极力研讨,仍归于澹泊有为之域,大道本如是也。内视密眄,自见其真,方知真人近在身中,何必他求远索者。三光在天为日、月、星,在人乃耳、目、口。《参同契》云:“耳目丁三宝,闭塞勿发通。”又云:“三光陆沉,温养子珠。”盖谓耳不过听,目不过视,口不开言,则此三窍之神光闭而不消,潜入浑沌之渊,返照黄庭之室。玄冥属水,象坎。神光属火,象离。存神于玄冥,则坎离**,水火既济,天然一身之精力固结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