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后途》 1/1
没有了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章 凤阳山上老和少[第1页/共3页]

山上有一座三清道观,曾经是百姓朝圣的去处。但是跟着四周八方涌入的流民乞丐在这里抢食、借居,道观渐渐式微下来,徒留颓垣败壁。进不了城的流民乞丐不断念,一遍遍扫荡着山上任何能够充饥的植物、植物,连观音土都被人当宝贝扒了一层又一层。饱受培植的凤阳山垂垂人迹罕见,完整成了一座荒山。

朱重八的父亲和哥哥们在刘地主家劈柴、担水、种庄稼;朱重八的母亲和姐姐们就在刘地主家烧饭、洗衣、带孩子。

“说的也是,”小孩胡乱挠了几下脑袋,一屁股坐回地上,抿了抿干裂的嘴唇,仰起枯黄的小脸定定地望着周道长,“那你老持续接着先前的故事讲吧……”

“人都快饿死了,哪有力量讲哦。”周道长吃力展开耷拉的眼皮,看着面前求知若渴的冲弱,感喟一声,半死不活地张张嘴,喃喃祷告,“祈求无量天尊保佑弟子本日能充饥一餐……”

自从鞑子入关建立元朝政权后,因为元人与汉大家数的比例极不平均,汉人的文明和典章轨制比元人优胜,朝廷为了庇护元人的职位,主张元蒙至上主义,把统治下的百姓分为四等人:一等元人,二等色目人(即西域人、欧洲人),三等汉人(北方其本来统治下各少数民族及部分汉人),四等南人(原宋朝国土内的统统汉人)。朝廷还特别规定在四等的南人中,如果没有上学和当官的人就不能有正式名字,只能以父母春秋相加或者出世的日期或者行辈定名……安徽凤阳地处原宋朝国土内,恰是所谓的四等南人辖区,以是这里的老百姓过得很艰苦,没有职位、没有经济支出,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

“挪到别的处所也没草,这山上能吃的东西早被那些穷叫花子啃光了。”周道长不为所动,眼皮还是耷拉,只在嘴里嘀咕一句,语气中充满着对流民乞丐的讨厌和不屑,全然不感觉本身贫困愁苦的模样和那些流民乞丐相差无几。

周鼻子非常冲动,去道观没找着吃食,反倒赶上一个崇拜者。他的肚皮固然还瘪着,精力却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独一的缺点就是这个崇拜者的春秋太小、没有甚么财物能够贡献三清道长。但是这个崇拜者的态度很虔诚――唯道尊之,即便本身年纪大了,有些道义失口了,有些牛皮吹破了,这孩子也从不辩驳――嗯,尊师重道,是个可造之材!

朱重八的故乡在濠州钟离,和他目前糊口的宿县只要一山之隔。他的老爹朱五四本是一个浅显农夫,但是这年初种的粮食还没上缴的粮食多,创业不如打工,以是朱五四一怒之下荒废了本身的耕地,带着家人翻山越岭来到宿县给本地一户刘姓地主打工做耕户。

小孩顿时警省,揉揉眼睛,站起来四周打量一番,推了推身边的羽士,“周道长,这边没草了,俺们得挪个处所。”

“哞!”老牛俄然昂开端长嘶一声,蹄子不满地在土里刨来刨去。

周道长姓周,据他本身吹嘘是甚么陈抟道长、丘处机道长的传人,精通周易八卦、晓得天文地理,以是自称周半仙。

朱重八刚到刘地主家的时候才三岁,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刘地主意状当即不乐意,地主家也没余粮啊,家里又不是慈悲堂,个个都来白吃白住如何受得了?最后在朱五四一家人哀告并承诺放弃各种福利报酬、尽管口饭的环境下,刘地主才勉强同意让这个三岁的奶娃娃去放牛。

没有了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