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第1页/共3页]
【注:开篇诗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开篇。原诗以下:
浮生辛苦总奔波,似梦却非梦一场。
胤禛听得古怪,心中暗忖大清朝自开朝天子以来,并未有何人得封“义忠”二字;想来此地已非生前地点之处了。一面心下纳罕,却目睹来人从怀中取出一个瓷瓶,强灌入皇后口中,见皇后已无气味,提起床上婴儿,也依法灌入,又将房中如此这般安插一番后,方才拜别。
红楼一本说前事,悲欢聚散尽平常。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平常。
及至胤禛再度醒来,四下打量,见此地竟是本身从未见过的一个地点,其都丽堂皇,倒和清宫殿有几分类似,暗想何人如此大胆,竟在此建了一个皇宫般的别院不成?一边心下敁掇,一边向阁房竟去,忽听得内里有妇人哭声。
是时恰是雍正十三年。爱新觉罗·胤禛崩于圆明园行宫,年五十九岁,举国缟素。
文采比不得原作,平仄亦有分歧格律之处,包涵。】
只听那人哭道:“皇儿本来就封了亲王,万岁爷正视得紧,何必干冒大险,做出这般天诛地灭之事来?说他造反,我是断断不信的!偏生领这差事的竟是老三,他平日便同他二哥有些嫌隙,如何能秉公查办!”
此开卷第一回也。尝见某石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以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一书,几易其名,成《红楼梦》矣。殊不知人间各种,似梦实非梦耳,盖梦中为虚,梦外为实;只要那风尘碌碌,一事无成者,方强说此番经历原是梦幻,又言不忍才子耗费,故作此书。诸君且想:梦中统统,一为虚幻;即为虚幻,如何耗费?清楚晓得其间非梦,不过自护己短,欲盖弥彰耳。今有一人得入其间,改天换地,却生出一篇新故事来;又有人名晓谕生者,见了这一段故事,大为称奇,乃重新至尾誊写返来,为此一文,亦不肯世人称奇道妙,亦不定要世人高兴检读,惟愿昭之天下曰:切莫作茧自缚,避实就虚,人生虽若梦,毕竟非梦耳。故此书名《红楼非梦》。又为一诗曰:
“皇上可曾醒了?”一雍容妇人走入房中,唤了几声,见无人应,上前悄悄撩起床帐,蓦地大惊,旋即嚎啕痛哭。
悲喜百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第一回】阴阳错君王留尘凡·乾坤转雍正入红楼
那姓张的医士便将胤禛放回房中,出来同几人商讨。胤禛本欲听个细心,何如身子倦怠,又知此地已然没了甚么凶恶,垂垂睡了畴昔,临时不表。
一晃便是很多日子畴昔,胤禛听了世人很多批驳,开初肝火填胸,痛骂那些文人只知笔尖乱动,不知本身这般不易,厥后听很多了,倒有些心灰意冷起来,暗道:本来这人间就无四角全面之事,本身在位这一十三年,虽说殛毙太重,但四海清平国库充盈,倒也不愧对康熙帝一番苦心,至于那些酸腐文人的话,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此事一朝想通,也便没了当时的愤怒,反倒存了些看戏的心机在内里。
胤禛面前一亮,心知不成再踌躇,口中啊啊有声,拼力挥脱手臂。那人听得声响,回身见胤禛睁着双眼看着本身,不由喜从天降,叫道:“老天有眼,竟让小皇子逃出命来!”当下解开衣衿,将胤禛放入怀中,向皇后尸身拜了一拜,将他腰间凤珮取下揣在怀里,起家四下环顾,将桌上红烛扔至床榻间,飞奔出宫门,到得宫墙之处,纵身一跃,几个起落便没了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