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汉皇刘备》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六章 印刷之术[第1页/共3页]

刘备在卢植、郑玄门下待了几年,书读了很多,东西也学了挺多。但是跟这些人比起来,那真的是差远了。为了制止露陷,刘备尽量不参与他们的辩论。不过,此次看来是躲不脱了。

我苦思很久,方有端倪,便逢乱起。数年来兵马倥偬之间,亦召军中匠人数试之,所获颇丰。后奉圣命,出牧青州,闲来无事,便召巧匠多番实验,颠末数番改进,终得印刷之术!

因而便有人开言道:“刘君侯之美意,我等感激不尽。但是石经耗光阴久,我等恐不能在青州久居……”在青州滞留个3、二年没事,可你这石经得弄到甚么时候?每人都有一大摊子事,不成能在青州待个十几年是不是?

诸公,此术将一改经籍非勒石刻记便需手抄传世之汗青!五经印刷成书册,数日可成!”

因而,因乱弃官归家的前九江太守边让来了;陈国隐居不出的大儒颍容来了;曾投笔从戎的留侯张良以后,河间张超来了……

堂中诸儒忽的一声,全都站了起来,脸上神采冲动、狂喜、游移……这是真的吗?今后真的不消抄书了吗?数日可成,岂不料味着就算百万字著作,印刷成书也用不了多久?可,这印刷术是奇术,怎的前所未闻?

卢植当场就哼了一声,这是对本身半子打太极拳不对劲了。刘备见老丈人卢植一声冷哼,心中苦笑,因而又道:“诸传各有派别传承,自先秦至今,当时也远,难以辨明。莫若效仿熹平石经,为诸家各立笔墨,以传后代。使天放学子以相参检,诸位觉得如何?”

卢植、宋衷等一一上前,取书而阅。看完以后,心中惊涛骇浪,脸上也冲动万分。在场诸人,都是聪明睿智之人,稍一遐想,便知此术对儒家、对中原文明的传承,将会起着庞大的感化。

诸儒纷繁附言称是。刘备多么人,诸人话语当中未尽之意一听便知。因而刘备便朗笑道:“好教诸公得知,备虽痴顽,却精于格物之道。昔年任职洛阳之时,亦曾数番观赏熹平石经。赞叹之余,却又不免感慨。经籍传承不易,自古至今,或竹木、或帛纸,但是皆易损毁。至先帝时,方有熹平石经之盛举。此经一立,虽经风雨而千年不毁,乃我儒家大幸也!不过石经虽好,却不如竹简帛书等便于照顾。是以当时士子贤人,不远千里,不顾山高涧深,跋涉而来。一时之间,石经之下,摩肩接踵,放眼望去,皆是儒冠……”

这些人,不但有古文、今文之争,另有各家流派之争。比如《诗》有鲁、齐、韩、毛诸派;今文《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派;古文《尚书》有孔安国传承,另有漆书古文传承;春秋有《左氏》、《谷梁》、《公羊》;《礼》有大戴、小戴……《易》有…………诸家各有传承,特别是家法传承的,弟子不能变动一字。因而这些人堆积到了一块,三言两语就要吵起来,一会儿是古文派对今文派,一会儿是某学派对某学派。搞得刘备头都大了。

是以儒家各支都在争,从官学到私学。从朝堂到处所。更有很多儒者,平生不仕,用心教书育人,为儒道传承耗尽平生心血。先帝为何改定熹平石经,还不是因为太门生剧增,而儒家各学说忿争不休,因而才召诸儒正定《五经》,立之于学门?

郑玄这一说,沉浸在高兴、胡想当中的诸儒们复苏过来了。是啊,熹平石经变更天下之力,破钞无数,用时九年方成。而你刘备竟然想以一己之力,来刊诸儒之学说,就算你是超等大土豪,不缺赋税工匠,不过这得弄到甚么时候去?搞不好石经未成,本身却先驾鹤而去。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