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闹饷[第1页/共3页]
有钱的人在筹办逃命,但贫苦的百姓却还在为一日三餐繁忙。
老朱笑着道,“再次重申,这是乞贷,就当是平时的拆借周转好了,三分利还是挺高,普通的买卖还没这收益呢,大师放心,我朱以海向来守诺,有债必偿!”
看不到东西,谁会听那些大话?
“现在城里能拿出多少银钱、多少粮食来?”老朱直接开口问,卫军、营兵们都欠了银多饷,浮名冒充的环境也多,现在老朱临时不想管这些烂账,要停歇动乱,就必须先得拿出一些真金白银和大米来才行。
不过老朱都只是笑呵呵的应下,还表示感激,并一一开具借单,签下名字盖上印。
“卫所和营里都没钱没粮,库房里老鼠都跑光了,末将情愿捐三千两银子充饷。”
最后还感觉五千两也多了,跑进宫找皇后女儿哭穷,皇后变卖本身金饰凑了五千两给他,成果周奎一出宫,就把此中两千两先装进腰包,只捐了三千两入国库。但在李自成入京后,周奎百口被拷掠后却交出了数十万两白银。
“臣愿借两千两。”
“殿下,臣愿捐银助饷,捐两万两,是捐,不是借。”
・・・・・
老朱瞧了吴凯一眼,“国度之事,岂能让臣子捐募。”
吴凯愣了一下。
熊一样的吴凯愣了下神,顿时回味过来。
不给饱银月粮,还要大师归营守城兵戈,这不是瞎混闹吗?
大师对欠饷的体贴,乃至远超越了对清军十万雄师即将到来的动静。
老朱提起笔写了张借单,告贷一万两,月利三分,三年为期,借一万,三年后还两万零八百两。
他在借单下慎重其事的签下本身的名字,然后还特地盖上了鲁王金印和本身和私印。
总得安抚。
“臣能拿出一千二百两,只能拿的出这么多了。”
吴凯既是台州参将,也另有一个海门卫佥事的衔,他家世代在海门,属于那种军头土豪地主,一代代的侵犯卫所军田,再吃点兵血抽点饷,再借着海门的地理前提便当,做点私运贸易,以是吴家身家不错。
刘一鸣一脸肉疼,“拿不出来啊,我家大人多,开消很大,又没甚么进项。”
万两不嫌多,百两不嫌少。
老朱很感慨,这卫所虎帐都穷的揭不开锅了,三千人的协营只养了一百二十个兵,这参将家却能轻松拿出两万两银子,看来大明穷的只是朝廷和天子,那些文臣武将士大夫们倒没一个穷的。
另有人出八百五百的。
赵千总一调拨,大师也顾不得那么多,都来找鲁王要饷。
要不然,就只能先变卖一些金银财物或是地盘铺面等了。
“借吧,我昨日刚向锦衣卫批示使张国俊大人借了两万两银子,月利三分。吴将军也按这个利借给孤好了,孤给你打借单。”
然后神采有些不太都雅,监国甚么意义?瞧不上三千两,嫌少?
一时候民气惶惑。
“王游击,你立马派人跟这些大人回府取钱,不要迟误时候,这内里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等着银钱呢,迟误久了,万一闹出甚么不成清算的乱子来,可就费事了。”老朱道。
参将府被围的水泄不通。
吴凯以及卫批示使、佥事等一干营将、卫官们诚惶诚的站着。
也只能厚着脸皮向人借了,他倒真的是筹算借,而不是抢。
说甚么张国俊借两万两,三分利,这是直接索要两万两银子?吴凯心中苦闷又沉痛,老吴家固然有些身家,但这是他们老吴家十一代人在海门近三百年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啊,都是牙缝里扣下来的,是冒险攒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