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亲戚[第1页/共4页]
珍珠嫂说:“南下的路上,传闻聊城南边的旱情略好一些,是过了六月才旱得短长的,麦子在那之前就收割了。另有章丘那边,因有个白云湖,旱情也比别处轻。至于黄豆,约莫就是中秋前后收割的。我记不太清楚了,在河上坐船时,仿佛也见过有人在岸上收豆子。不过黄豆不独山东有。两广和福建也有的。那几个处所本年都没旱情,想必出产得更多些。女人若真有兴趣,我姨父他兄弟的丈人,就有个姐妹嫁到了福建,伉俪俩也管着一个大田庄,种了好几千亩豆子。他们家仆人是那边一家大户,在本朝出过一名尚书、两位知府,也是极有脸面的人家,论起来,好象跟大姑太太家里还是老亲。姑老爷现现在也在山东仕进。是在兖州吧?干脆一并托了他们就好了。”
卢妈掩口笑了:“女人谈笑了,难不成您还会奇怪那点谢礼么?只是家里现在用得着外六房的几位爷,恰好织场的棉布,外六房仿佛不如何感兴趣,满是看在老夫人的面上才承诺帮着售卖的。如果有旁的好处给他们,他们为二房办事时,也能用心很多。老夫人看不上这类事,我们做下人的。就要为她分忧了。”
最后张氏决定,先拨两千两银子出来,交给汪四平的大儿子汪福来,让他去南汇遴选合适的房屋,先购置几间,简朴清算一下,再找个靠谱的中人,等来岁开春便能够租出去了。
赵琇恍然大悟,笑道向她道了谢,傍晚赵玮从书院返来,她就暗里跟兄长说了。
外六房的家主实在早就发觉到二房的动静了。赵启轩奉了张氏之命。到外头寻访懂制茶的工匠以及前朝珠户玉工的先人,每日早出晚归的,仿佛又规复到了不务正业的日子。可他老婆畴前夙来对他游手好闲深恶痛绝,这一回却完整没有抱怨过,反而还让娘家的长辈跟着畴昔打动手。外六房里清楚赵启轩畴前光辉事迹的族人们,哪个不猎奇?暗里让家里的婆娘或是丫头婆子畴昔探听,得知是二房郡公夫人叮咛他去处事,仿佛要找些甚么新的谋生。外六房高低那颗贩子的心早就在发痒了。
松江布名扬天下,只要布织得好,向来不愁卖不掉,外六房家主天然是一口应下了。不过他还是提示了张氏一声:“在松江办织场轻易,却不是家家都能赢利的。承庆二年时,棉粮欠收,花贵布贱,卖棉花的赚得盆满砵满,卖棉布的却吃了大亏。侄孙儿就认得几位住在松江府城的朋友,原是办织场的,从那一年开端,都转做花市了。伯祖母若真成心办织场,运营时还请谨慎。”
外六房家主意她拿定了主张,也未几劝了,临行前还提了个建议:“这几年豆麦卖得极好,很多商家都从北边运豆麦过来卖,侄孙儿的兄弟开了粮行,本年也运了豆麦过来,才不到一个月,已经卖光了。伯祖母畴前在山东也有庄子,也种豆麦,不知可有门路?如有大田庄情愿专供豆麦,我们外六房的粮行包管全都能吃下。伯祖母尽管牵线搭桥,旁的一概不必操心。”
张氏倒是不在乎,松江布名扬天下。莫非是靠的棉花与别处的不一样么?只如果好棉花,那里产的都不异。她会问外六房家主,不过是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罢了。她先跟这个侄孙订了一批棉花,又托他将来帮着售卖织场织出来的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