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后记[第2页/共5页]
梁缨回京,永安长公主在府中设席,聘请京中世家夫人和贵女们前去赴宴。梁缨离京十年,长公主想给小姑子在京中重新立威。雉娘清算安妥,和梁缨撇下儿子们,去了公主府。
反倒是畴前的京中第一府,常远侯府垂垂式微。新帝即位后,常远侯把爵位超出儿子,传给孙子平晁。平晁接办侯府后,深居简出,过着闲散的日子,除非大朝之日,不然很少呈现在朝堂上。
老祖宗想着,到时候,六个曾孙子环绕在膝下,争着叫她老祖宗,那才是真正的嫡亲之乐。在她有生之年,能看到胥家人丁畅旺,纵使到了地下,跟死去的丈夫也能有个美满的交代。就算面对胥家的列祖列宗,她也能问心无愧地说本身当好了胥家的主母。
“那就一言为定,来生你再以身相许。”
梁缨先跳下船,见过老祖宗和伯父伯母后,就拉着雉娘的手,摆布瞧着,嘴里啧啧出声,“我说表姐,十多年没见,你如何还和之前一样貌美如花。弄得我都不美意义叫你表姐,不知情的人定然觉得我比你大。”
舜帝十年, 胥阁老上折告老。帝几番挽留,胥阁老意已决, 帝无法准奏。胥阁老致仕后, 时任翰林院大学士的胥良川接任阁老一职。
雉娘和梁缨十年未见,自是有说不完的话。胥良川和胥良岳兄弟二人也关在书房,谈了好久。
老阁老带着三个孙子,整日不得闲,比在朝为官时还要用心。白叟喜好儿孙合座,他膝下虽仅一子,却有四个孙子,常常看到一每天长大的孙子们,感觉本身还能活上很多年,悉心教诲他们成材。三个哥儿全数遗传胥家的风骨,都是读书的好苗子。
太后自舜帝即位后就在宫中修了佛堂,日日清修,只在严峻的日子召见命妇,其他的时候都抄经念佛。
雉娘是心疼的,但夫君说过,他幼年时也是那般过来的。子承父业,大哥儿必定不能和弟弟们一样,还能够不时地放松,在父母面前撒娇。
“能如何群情,不过是我命好之类的。”雉娘哼哼,满不在乎地答着。那样的话,京中说得人很多,早就传进她的耳中。
席散后,梁缨用怪怪的眼神打量着雉娘,雉娘责怪,“你如此看着我做甚么?”
老祖宗年事已高,不知还能活几年,他们做儿孙的,能陪着就陪着。等白叟家百年后,他们再回阆山。
胥家再次完美传承,子承父业。
老祖宗很心急,柱着拐杖伸着脖子张望着。
很快,包含二房的两个哥儿在内,都被大哥儿的长兄风采佩服。五个弟弟都跟在大哥儿的前面,学着他的模样,恭敬有礼。
常远侯府虽是太后的娘家,却不再常被人提起。
如有来生,她还情愿嫁给他,执手相依,死生不离!
段家在京中无所倚仗,等段大人归老,段家会完整沦为平常百姓。
至于她的表姐婆家段家,早就式微,段寺丞一向被贬,直至奉礼郎。一个九品的小官,在京中不过是小门小户。自前太子一死,胥府就把段鸿渐辞退,段鸿渐不耻从商,又拉不上面子去当个坐堂夫子。只能游手好闲整天无所事事地混日子,不求长进。
公然,得知二房的曾孙们要留在京中,老祖宗欢畅得晚餐都吃了一整碗。还是儿孙们怕她积食,不敢让她再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