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第1页/共4页]
礼毕,荣哥儿拉符儿逆人群而上,来至人迹罕至的临江弃亭。
符儿点头道:“这堰真真透出筑者仁心智术,到让先人自愧不已。”
“拜六合!”柴荣洪钟之声于这空谷山际间响彻回荡。
柴荣道:“正因如此,才需第二道门槛--飞沙神堰。当江水奔驰,至此便成涡漩回环,其力之壮可将千斤巨石和水带泥飞旋出将。更有甚者,则自行溃堤让江水泄洪于外道,回归岷水正流,以保百姓不受灾害。”
符儿嘲笑道:“这般人好生笨拙!既然古堰浑然一体,破其任一亏弱处便可。何不在常日里于凤栖窝处巨石以填,泥沙淤积渐而阻水,人不知鬼不觉。何必弄得千人凿壁万火焚山这般大动兵戈?”
这崇德祠原名“望丛祠”,为祭奠蜀王望帝杜宇和丛帝开通氏所建。今之祭奠,则以官家祭祖为主,不过是宣读祭文、叩首膜拜罢了。百姓则多于其外立足张望,或题诗于壁,发幽古之情,或掬水煮茶,引江河之思。见老幼妇孺于山石上蘸水几次手书“深淘滩,低作堰”六字,符儿不解,忙问是何启事。
“轰--”
“是人是鬼,近看便知!”说罢,符儿与柴荣直奔堰底河滩。
符儿顺绳寻视,终究发明绳头位置地点:两端皆背鱼咀而藏宝瓶出山口,一头居玉垒,一头结离堆。离堆处绳头足有碗大小,符儿先行覆沙以唤柴荣:“荣哥儿,覆绳头便可!”柴荣点头报命,出于玉垒侧,与符儿并肩。
符儿赞道:“这便是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果然妙思妙想。可正如荣哥儿所言,岷水如野马,寻日里还好,若遇三五十年甚或百年一遇之山大水患如何能挡其排山倒海之势?”
符儿一嗔:“若不姓符,姓何?”
符儿不平道:“难到眼看着他们作歹不成?”
符儿慨叹道:“能把如此刁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实在有惊人之力。”
“符儿别愣住,快将泥沙覆其引线,只要引火点不着,古堰就能保住!”柴荣一边覆沙,一边大喊。符儿当即按柴荣批示填埋,刚填五六个,符儿便停了手,内心想着:“孔洞有千万,两人何故填完?”又想:“毁堰需火药同时感化,贼人既埋没,便不会万箭齐发招人眼目,定是藏身某处用一二火箭引燃,如许需有一总线。”想停于此,符儿细细地察看着火药筒,欣喜地发明每筒火药除主引线外另缚一头发丝藐小之副线,副线交叉而结网,全都会聚而结绳。
符儿埋没于草丛低声向柴荣道:“见此装束与行事,绝非官兵,亦非百姓,何故凿山?”柴荣道:“mm不是有闻到硫石邪气么?定是鬼邪之人企图毁山以阻水。”
柴荣道:“为人做事,凡是怀揣仁爱之心,便能得上天之助。正如脚下踩踏之离堆与隔江相望之玉垒,古时曾为一体,后因筑堰而开凿。主持凿山的李太守为减轻民力、节流光阴,采聪明之法于岩石上开沟挖槽,大火灼烧,雪水泼浇,以冰火相激之法敏捷令山石碎裂,这才凿开了内江引水的咽喉,俗称‘宝瓶口’,岷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于无声处泽润天府。”
柴荣回过神来,神情严厉道:“吾观乎飞沙堰处有异,mm眼力尚佳,视之如何?”符儿率性道:“先前便告之哥哥脚踩山崖底下人头攒动、多之如蚁,哥哥恰好不信。此若奉告堰下有鬼,哥哥是否觉得符儿出言傲慢?”